重庆市南岸区劳动局投诉电话(南京市劳动局投诉电话)

来源重庆市南岸区劳动局投诉电话:重庆日报网

重庆交通开投集团安全运营部经理罗本祥——

全力以赴解决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

本报记者 杨永芹

重庆市南岸区劳动局投诉电话(南京市劳动局投诉电话)

罗本祥(左)正在进行调研。(受访者供图)

“现在出行太方便了重庆市南岸区劳动局投诉电话,家门口坐公交重庆市南岸区劳动局投诉电话,10多分钟就到了铜元局轨道站。”2月23日,说起家门口的社区巴士324路,家住南岸区融侨半岛天邻水岸小区的居民李女士高兴地说。

324路融侨半岛至铜元局轨道站的开通,与重庆交通开投集团安全运营部经理罗本祥的多次调研和协调密不可分。

轨道交通3号线铜元局站位于菜园坝大桥立交桥下,以前附近居民到铜元局轨道交通站,要步行半个多小时,非常不便。

2019年初,罗本祥就任重庆交通开投集团安全运营部经理后,先后多次前往现场勘察。原来铜元局轨道站周边道路暂未移交市政部门管理,道路相关设施及标志标识也未完善,不具备开行公交线路的条件。

在重庆交通开投集团和相关行业部门的积极支持下,2020年8月,铜元支路临时公交首末站建成投用,社区巴士324路正式开行,线路长约3公里,票价全程2元,覆盖了融侨半岛片区风临洲、融侨城、融侨中学、融侨小学、金辉城、铜元局社区,可满足周边日均3000多居民出行。

不仅如此,去年在罗本祥和他的团队推动下,累计开行社区巴士线路200余条。

针对中心城区部分常规公交无法通行、狭窄的次支道路等问题,去年以来,罗本祥带领他的团队,创新开通了6条小巷公交,即纯电动7座小型公交车。在重点时段,罗本祥还推行公交、轨道延时收班服务,满足了市民多样化出行需求,有效解决了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

为引导更多市民乘坐公交换乘轨道,在罗本祥的积极推动下,去年重庆交通开投集团集中建成105个公交轨道换乘站点,涉及200余条公交线路,基本实现轨道出入口100米内公交换乘全覆盖,部分站点实现“零换乘”。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罗本祥作为交通开集团防疫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主动当起抗疫“急先锋”。他连续奋战3个月,和团队制定了完善的公共交通疫情防控和运输保障组合举措,合理控制了中心城区公共交通满载率,保障了高峰疏运能力,有效保障了中心城区市民出行。

江北区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主任陈俊龙——

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

本报记者 崔曜

重庆市南岸区劳动局投诉电话(南京市劳动局投诉电话)

二月十九日陈俊龙(左一)巡查森林防火工作。(受访者供图)

在2020年抗洪抢险战斗中,陈俊龙连续十多天坚守在江北区渔人湾码头海鲜市场,最长工作30多个小时。陈俊龙既负责整体应急力量的指挥调度,也亲力亲为上一线垒沙包,筑起防洪墙……“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的陈俊龙表现出色,使他被评为2020年度“重庆市担当作为好干部”。

为保证商户在洪水来临前全部安全撤离,从8月17日起,陈俊龙就来到海鲜市场,劝离当地群众,协助搬运可能受灾的物资,一刻都没停下。“陈主任,负三楼车库还有二十几台车没有开走。”18日凌晨1点多,海鲜市场工作人员慌忙地找到陈俊龙。此时,负二楼防洪门已开始渗水。

“20多台车保守估计也值100万元,群众的财产不能受到损失,可光靠应急民兵转移不了这么多车。”想到这里,陈俊龙立即向石马河交巡警支队请求帮助。“罗队长,负三楼停车库还停放了20多台车,我一会把车牌号发给你,麻烦你们通知车主立即开走,同时请你们联系拖车。”

石马河交巡警支队副队长罗永久立即下达了命令。但1个小时后,仍有部分车主联系不上。陈俊龙又和交巡警一道把剩下的车全部拖到了地势较高的路面。拖完最后一台车时,已是凌晨4点半。

当天下午水文部门发来预报,嘉陵江洪峰水位将达到190米,而渔人湾码头市场的防汛标高正好就是190米。这意味着洪水很可能从负一楼倒灌进入市场。事不宜迟,陈俊龙立刻找到了布置防御工作的石马河街道武装部部长张道均。

“洪水就要涨上来了,咱们任务重、时间紧。现在垒沙袋正需要人手,这样的体力活我能帮帮忙。”还没等张道均同意,陈俊龙便拿起铁铲,往沙袋里铲土。一夜间,他与武警战士、应急民兵一共垒放了2.7万个沙袋,构筑起总长300多米、高1.7米的坚实防洪墙。

8月19日6时,洪水才慢慢溢进了渔人湾码头负一楼平台。防洪墙减缓了江水的流速,为转移群众物资争取了更多时间,将洪灾损失降到最低。8月20日凌晨2点,洪水过境渔人湾码头,水位高达192.65米,未亡一人。

缙云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森林防火及安全管理办公室主任肖江伟——

护佑森林安全30年如一日

本报记者 王翔

重庆市南岸区劳动局投诉电话(南京市劳动局投诉电话)

肖江伟(中)在查看森林植被情况。(受访者供图)

“春节前后,上山踏青、上坟祭祀的人多,大家一定要守住关键点位,绝不能有丝毫马虎。”今年春节期间,在人们欢度春节时,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及安全管理办公室主任肖江伟却很忙碌,他天天都在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巡查,尽力保证不发生森林火灾。

正是在以肖江伟为代表的众多基层护林人员努力下,缙云山延续了59年无一般以上森林火灾发生的成绩,保护好了缙云山这片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

出生于1970年的肖江伟毕业于四川省林业学校,是一名林业工程师,1990年到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后,先后在保护管理科、旅游管理科、林业产业发展办公室、科学技术科、森林防火及安全管理办公室等岗位任职。

“30年的工作经历让我明白,要保护好森林资源,预防森林火灾是重中之重、头等大事,不然一把火,几十年的努力就会付之东流。”肖江伟说,自从负责缙云山的森林防火工作后,他就将森林火灾预防,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每年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月”“512防灾减灾日”“119消防日”等专题活动,扩大宣传面,进一步巩固森林防火宣传成效。

同时,与市森林防火专业队、北碚、璧山、沙坪坝“三区”建立了联防体系和片区联防协作机制,加强辖区内各镇街、社会单位的协调联络,实行森林火灾联防联控和分级响应机制,积极推进防灭火“一体化”建设,切实解决“防、巡、查、督、灭”5个关键环节,做到“队伍共建、资源共用、信息共享”,一旦发生火灾,能在第一时间作出响应。并组建了一支11人的半专业扑火应急小分队,自行开展培训、演练和携装巡护。

今年春节期间,肖江伟拓展防火宣传范围,启动LED显示屏、广播、宣传车、等宣传工具,加强对街道、学校、沿山社会单位、入山游客的森林防火宣传;利用QQ、微信及时推送安全预警信息,累计发放2万余份森林防火告市民书,出动宣传车数十驾次,宣传教育受众达5万余人。

“去年8月,缙云山保护区启动了森林防火一码通,对来山游客实行扫码入林,进一步提高了公众对森林火灾防范意识。”肖江伟说,希望通过更多高科技手段,让缙云山一直郁郁葱葱。

2018年6月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以来,肖江伟充分利用自己“熟林情、熟山情、熟社情”的优势,积极参与基础信息调查、入户宣传动员、违建综合整治、生态修复等相关工作,经过生态修复与治理,缙云山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黛湖、腾龙垭、马中嘴等森林景点成为了缙云山新的网红打卡地。

市水文监测总站五岔水文监测站站长刘劲梅——

与洪水“赛跑”的江河哨兵

本报记者 龙丹梅

重庆市南岸区劳动局投诉电话(南京市劳动局投诉电话)

刘劲梅在查看水位。记者 龙丹梅 摄\视觉重庆

2月22日,星期一。早上8点,刘劲梅和往常一样,来到綦江边测流量、测沙、观测比降、观测水位……

水文站工作人员有着江河“哨兵”之称。刘劲梅所在重庆市水文监测总站五岔水文站位于江津区贾嗣镇,是綦江流域控制站、国家一级水文站和中央报汛站,建立于1940年,是重庆建站时间最早的水文站之一,刘劲梅在这里工作了32年。2020年6月22日,綦江遭遇历史最大洪水袭击,正是依靠包括五岔水文站在内的綦江流域沿线水文站及时监测的数据,重庆发布历史首个洪水红色预警,綦江区及时转移群众10万人,无一人伤亡。

55岁的刘劲梅是个“老水文”。从1985年来到五岔水文站工作以后,除中途因工作调动离开了3年外,其余数十年时间里,刘劲梅一直以站为家,日日夜夜守护着綦江。

对于刘劲梅来说,在狂风暴雨中持着大号手电筒数次下到江边观测水位,在洪水中清理挂在电动缆道上的漂浮物都已成了家常便饭。但她没有想到的是,2020年的这个汛期,如此特别。

为了应对洪水,刘劲梅和同事李红从4月3日便开始了汛期24小时值班,并提前加高水位标尺,调试好雷达波、比降水尺等观测设备,对洪水到来时可能出现的种种极端情况进行了提前准备。但6月22日那天,洪水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上涨,也着实让两人吃了一惊。河边有棵十多米高的大树,短短一个多小时已完全没入洪水中。

从凌晨起,刘劲梅和李红便红着双眼熬更守夜,两人增加了测报频率,各种实时数据及时汇总到重庆市水文监测总站,市水文监测总站及时为綦江沿线水文站增加了“援兵”。当日11时50分,重庆市水文监测总站发布綦江流域重庆段全线洪水红色预警,提前8小时预计江津区綦江五岔站将出现超保证水位洪水。

洪水红色预警的发布,也意味着五岔水文站将经历历史性的考验。当日13时,洪水已到达五岔水文站保证水位(200.51米),工作人员测流的频率也随之增加,半小时就要测流一次。而类似这种超标准洪水,测一次流需要3个人分工合作,至少20多分钟才能完成。奔涌的洪水带来了竹子、树枝、塑料袋等漂浮物,时不时会挂住水文缆道上的铅鱼,缠住流速仪的桨叶。这时,工作人员们就得将铅鱼拉回岸边,一点点清理干净后继续测流……

当日早8点至晚8点,五岔水文站水位上涨了9.66米,超保证水位5.34米。刘劲梅和她的同事们准确记录了这次洪水过境的全过程,她这才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梁平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干部罗朝聪——

科长变办事员,他的选择是“去”

本报记者 彭瑜

重庆市南岸区劳动局投诉电话(南京市劳动局投诉电话)

罗朝聪(右一)在企业走访。记者 彭瑜 摄\视觉重庆

科长变办事员,工资每月少200元,碰到这样的工作变动,你去还是不去?梁平区生产力促进中心(以下简称生产力促进中心)干部罗朝聪的选择是:“去!相比职务和工资,我更在乎为家乡发展做些事。”2月23日,记者在生产力促进中心见到了罗朝聪。

罗朝聪今年37岁,2011年他被调往当时的梁平县投资促进中心参与集成电路产业招商引资工作,并很快成长为项目科科长。

4年后,生产力促进中心需要引进一位懂电子信息专业,又有招商实践经验的人才,很快大家想到了罗朝聪。“他愿意来吗?”梁平区生产力促进中心负责人介绍,当时这个岗位就是一般办事员,没有职务,每月工资还要比罗朝聪当时工资少200元。因此,当罗朝聪毫不犹豫地答应时,很多人都深感意外。

罗朝聪所在的科室,任务较重、人手较少,但他任劳任怨,与同事一道,出色地完成了集成电路招商引资工作。

“工作量大,待遇相对又低一些,不觉得吃亏吗?”面对记者提问,罗朝聪说,专业知识和技能得不到发挥,才是真正吃亏。他说,“能为家乡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出力,那是我的荣幸。”

2018年,领导又一次让罗朝聪承担市级高新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建主要指标及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的重任。

梁平区无高校、科学院所,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研发机构、科技服务机构、法人化研发机构等指标还不到高新区目标的50%,关键指标高新技术企业甚至不到高新区目标的1/3。

“正是因为有差距,我们才要奋起直追!”罗朝聪欣然领命,与梁平区经信委、税务局、工业园区等部门人员组成专班,从基础工作入手,一个一个企业走访,调研其创新基础和能力,梳理形成“科技型企业”“高成长性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梯次,建立总数100家的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库,与同事们一道探索形成了“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路径。

渝每滋是梁平当地一家从事休闲食品加工的企业。罗朝聪第一次走进企业宣传科技创新就吃了“闭门羹”——企业相关负责人以“科技创新会增加产品成本”为由婉拒了他。但罗朝聪“脸皮厚”,多次进企业宣传动员,最终说服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去年,渝每滋产值从2017年的1000万元增加到8000万元,目前开发的新产品达100余个。

“既有勇于担当的情怀,又有务实敬业的精神。”梁平区生产力促进中心负责人称,正是因为有罗朝聪这样的干部,踏踏实实、开拓进取,不断推进高新区创建工作,今年2月,市政府批复同意设立重庆梁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永川区人社局行政审批科科长阳庚华——

14年坚守 处理工伤认定案件3万余件

本报首席记者 黄乔

重庆市南岸区劳动局投诉电话(南京市劳动局投诉电话)

阳庚华在办公室工作。(受访者供图)

“拿到这个认定结论,就如同吃了定心丸!”日前,拿到工伤认定结论的李正明说,他悬着的心总算踏实了,这下可以安心养伤了。

原来,今年1月,李正明在执行公司送货任务时,不小心从车上摔下来,膝盖受伤严重。住院期间,李正明一直担心费用问题。

为李正明作工伤认定的,是永川区人社局行政审批科科长阳庚华。由于李正明行动不便,阳庚华便来到医院,跑前跑后,很快便把工伤认定结论送到李正明手中。

李正明的案子,只是阳庚华处理的3万多件工伤案件中的一件。2006年,阳庚华考入永川区劳动局,在工伤认定第一线一干就是14年。如今,作为审批科科长,阳庚华角色变了,管理范围大了,但工伤认定这一敏感而特殊的工作始终是他关注的重点。

“工伤认定的难点在于案件数量多,案情复杂,取证困难。”阳庚华坦言,工伤认定直接牵涉因工受伤这一特殊群体的权益。而实际中,这一群体常常是弱势群体,稍有疏忽便可能使他们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为此,阳庚华在心里给自己定了一个原则——“像亲人一样对待每一个群众,用真情为他们服务,用专业捍卫他们的权益”。

去年冬天,一位衣着朴实的男子找到阳庚华说,他是一名保安,在上班途中遇到了车祸,出院后一直干不了重活。“单位没给我参保,同事又怕得罪老板不愿为我作证,我这种情况能算工伤吗?”男子面露难色,继续说,他没有成家,一直和70多岁的母亲生活在一起,也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现在干不了重活,生活都成了问题。

“放心吧,我们一定帮你查清楚!”面对男子无助却又满含期盼的眼神,阳庚华坚定地说。

承诺就是责任。阳庚华来到男子的工作单位,用了一整天的时间调查取证。虽然没人愿意作证,但他根据多年工作经验,最终从该单位的交接班记录中找到突破口。

在该案一审、二审的诉讼程序中,阳庚华熟练运用工伤认定法规、举证分配规则充分说理,得到了法院支持,成功帮助男子守住工伤结论。

“真的太感谢了!”男子带着母亲找到阳庚华,不停地表达着谢意。“能得到老百姓的认可,我的工作就是有价值的。”14年来,阳庚华的足迹几乎遍布永川的每一个镇街。他累计处理工伤认定案件3万余件、制作询问笔录1万余份、办理应诉案件1000余件。

“我希望未来工伤事故不断减少,工伤职工维权更容易。”阳庚华说。

© 版权声明
好牛新坐标
版权声明:
1、IT大王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由于本站资源全部来源于网络程序/投稿,故资源量太大无法一一准确核实资源侵权的真实性;
2、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故IT大王可能会误刊发损害或影响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与我们联系处理(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与立场);
3、因时间、精力有限,我们无法一一核实每一条消息的真实性,但我们会在发布之前尽最大努力来核实这些信息;
4、无论出于何种目的要求本站删除内容,您均需要提供根据国家版权局发布的示范格式
《要求删除或断开链接侵权网络内容的通知》:https://itdw.cn/ziliao/sfgs.pdf,
国家知识产权局《要求删除或断开链接侵权网络内容的通知》填写说明: http://www.ncac.gov.cn/chinacopyright/contents/12227/342400.shtml
未按照国家知识产权局格式通知一律不予处理;请按照此通知格式填写发至本站的邮箱 wl6@163.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