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学过一篇课文张衡地动仪在哪里,叫做《张衡和他的地动仪》,据课本记载张衡地动仪在哪里:地动仪上面一共有8条龙,分别对应着不同的方向,龙口之中含有龙珠,龙头下方则各有一只蟾蜍对应。当地动仪某个方向发生地震时,该方向的龙珠就会掉落到蟾蜍口中,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观察龙珠掉落的位置,可以得知究竟是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
这篇课文详细介绍了张衡所发明的地动仪,是如何记录地震的,很受学生们的喜爱。
我们知道,受限于古人的科学理论知识、观测水平和科学技术,古人所制作的工具和当今所制作的工具精确度区别非常大。比如:虽然伽利略时期就有望远镜,但那时候的望远镜遥望的距离并不远,远没有现如今这么发达。
但是,据文献记载,张衡所发明的地动仪可不是徒有虚名的假把式,据说当时正是利用这架仪器,成功记录了地震的发生,这比西方国家用仪器记录地震要早1700多年。
比较可惜的是,张衡所发明的地动仪实物和图样并没有被保存下来,只留下了简单的文字记录,后人根据文字复原了地动仪,复原后的地动仪和张衡地动仪的故事一起被入选到课本之中。
然而,近些年《张衡和他的地动仪》这篇课文中的配图却备受争议。那么问题来了,后人制作的地动仪模型为何引起多方争议,为什么中科院院士傅承义说:房梁上掉块肉都比它强张衡地动仪在哪里?
张衡地动仪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被许多史学家记录在案,被不同的史学家所记录,说明了张衡地动仪确实存在。
但由于实物以及图纸都已经失传,再加上只有少量的文字记载,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并不知道张衡地动仪究竟长什么模样。
在上个世纪30年代时,燕京大学的学生王振铎开始设计并试图复原地动仪,在1936年时,他设计了第一套地动仪模型图,这一套模型图复原的只有外形,并不知道里面的结构如何。后来,他又结合了英国地震学家米尔恩在19世纪出版的《地震和地球的其他运动》,该书描述了一种“悬垂摆”结构原理,王振铎利用这一原理又设计了新的一套地动仪结构图,这一套结构图则包含了内部结构。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博物馆需要一批能够代表古代科学技术的器物,于是王振铎又开始改进自己的地动仪模型,并在1951年设计了新一版本的地动仪模型,这一次复原的模型他使用了直立杆的原理。
由于王振铎复原的地动仪模型精美,设计考究,所以后来被入选了教材之中,影响力越来越大。但也正是影响力过大,以至于人们误认为王振铎复原的地动仪就是张衡所制造的地动仪,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国外专家研究过复原后的地动仪模型之后,认为这根本无法测量地震。
甚至就连我国科学家、中国地震学奠基人傅承义都认为该模型不靠谱,傅承义直接对王振铎表示:房梁上掉块肉都比你那个模型强。
正是因为王振铎复原的地动仪模型存在着严重缺陷,因此该模型已经从教科书上撤下,这篇课文也经过大规模的修改。
值得注意的是,人们批评的并不是张衡地动仪,而是王振铎复原后的地动仪,对于张衡所发明的地动仪,傅承义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地球十讲》中表示:
张衡地动仪的发明,表明张衡已经了解地震是从远处一定方向传来的地面振动,而这是近代地震观测的一个基本原理。
地动仪模型为何可以入选课本张衡地动仪在哪里?
根据记载,张衡地动仪可以记录哪个方位发生了地震,古代交通不便,来自远方的消息想要传递给中央,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张衡地动仪的发明,可以使得皇帝和大臣们能够在第一时间知道何方发生了地震,做出相应的救灾措施。
但是张衡地动仪也有它的局限性,比如:地震震级,具体哪个地方发生地震等信息无法测量。尽管如此,张衡地动仪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张衡地动仪的出现,也是我国先民在探测自然科学上的一种思考的结果。
之所以要将无法工作的复原模型搬入到课本中,则是因为相比于抽象的文字,图片更容易让人理解。
而现如今为了教材的严谨性,编写、学习更科学,所以将存在着缺陷的地动仪模型从课本上撤下了。
#地动仪##张衡地动仪被删##张衡##课本##地震#
1、IT大王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由于本站资源全部来源于网络程序/投稿,故资源量太大无法一一准确核实资源侵权的真实性;
2、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故IT大王可能会误刊发损害或影响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与我们联系处理(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与立场);
3、因时间、精力有限,我们无法一一核实每一条消息的真实性,但我们会在发布之前尽最大努力来核实这些信息;
4、无论出于何种目的要求本站删除内容,您均需要提供根据国家版权局发布的示范格式
《要求删除或断开链接侵权网络内容的通知》:https://itdw.cn/ziliao/sfgs.pdf,
国家知识产权局《要求删除或断开链接侵权网络内容的通知》填写说明: http://www.ncac.gov.cn/chinacopyright/contents/12227/342400.shtml
未按照国家知识产权局格式通知一律不予处理;请按照此通知格式填写发至本站的邮箱 wl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