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和孔子在中国是妇孺皆知的伟人茨山在哪,他们在郑州一带各遇到一个小孩儿,发生了两个拜小孩儿为师的故事。
(具茨山也称大隗山今称始祖山之风后顶,海拔793米)
先说说《黄帝拜牧马少年为师》的故事:
黄帝要到具茨山去拜见神仙大隗(weǐ)。方明为黄帝驾车,昌寓同乘,张若、謵(xí)朋在前边开道,昆阍(hun)、滑稽(gǔ jī)在车后跟随。他们走到襄城郊野时,七位圣贤迷了路,也找不到一个问路的人。正巧,前面来了一个放马的小孩儿,黄帝便问他道:“牧童,你知道具茨山在哪吗茨山在哪?”牧童说:“知道啊。”“那么,你知道大隗住在哪里吗?”牧童又答:“知道”。黄帝说:“这孩子了不起茨山在哪!不仅知道具茨山,还知道大隗住在哪里。那么请问,你知道如何治理天下吗?”牧童说:“治理天下,就像你们在野外遨游一样,只管前行,别无事生非,把政事搞复杂了。我小时候在尘世间游历,常患头昏眼花的毛病。有一位长者教导我:“你要乘着阳光之车,忘掉尘世间的一切到襄城的原野上遨游”。如今我的毛病已经好了,我又要开始在世尘之外畅游。治理天下也像这样,想必用不着我多说什么了。”黄帝说:“你说得太含糊,究竟该怎样治理天下呢?”牧童推辞不答。黄帝又继续追问。无奈,那牧童答道:“治理天下,和我放马又有何不同呢?只要去除掉危害马群的马就行了。”黄帝大受启发,叩头行礼,称牧童为天师,再三拜谢,方才离开。
这个故事就是成语典故“害群之马”的出处。
(具茨山风后顶远眺)
故事出自《庄子·徐无鬼》,原文:
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方明为御,昌寓骖乘,张若、謵朋前马,昆阍、滑稽后车;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涂。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茨山在哪!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若此而已矣,又奚事焉茨山在哪!予少而自游于六合之内,予适有瞀病,有长者教予曰:‘若乘日之车而游于襄城之野。’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夫为天下亦若此而已。予又奚事焉!”黄帝曰:“夫为天下者,则诚非吾子之事。虽然,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始祖山下)
(笔者注:故事中的“襄城之野”多被解释为河南襄城县城郊外,“襄城”和周襄王为避“子带之乱”的居住地有关。今“襄城县”和郑州荥阳“京襄城”都是襄王当时避难之所。“襄城县”之名始于秦朝,周朝的庄子写作时今襄城县还叫“氾”,属郑国地。所以,笔者认为这里的“襄城之野”应该在具茨山附近。
具茨山,主要位于许昌禹州市、郑州新郑市、新密市三市交界处,属于伏牛山余脉。具茨山绵延40余公里, 部分延至长葛市、许昌市境内。
如果文中襄城之野指襄城,感觉指京襄城的可能更大。京襄城是郑国曾经的都城,名气比今襄城县大。再者,京襄城距新密大隗、新郑具茨山比今襄城县近。襄城县和具茨山隔着禹州,京襄城所在的郑州荥阳市和新郑、新密搭界。京襄城周代叫京,周襄王避难后称襄城,现名京襄城。)
(具茨山风后顶之轩辕阁)
(具茨山风后顶之轩辕庙)
(具茨山风后顶之嫘祖庙)
(具茨山风后顶之天心石)
再聊聊《孔子回车庙的故事》:
孔子师徒周游列国,一天他们途经中牟县北30里处南沿村,村路中间有个七八岁的顽童正在玩泥土,子贡喊叫小孩让路。
小孩站起说:“岂有此理,这是我堆的一座城,世间只有车绕城走,哪有城给车让路的?”孔子听出此童子出言不凡,下车躬身施礼问其姓名和缘由。童子说:“我名项橐(tuo)你就是知识渊博的孔子吗?”孔子回答:“孔丘是也。”项橐说:“你若答对我三个问题,便放你们过去,否则就请调转车头回去。”孔子点头答应。项橐一问:“松柏为什么四季常青?”孔子答道:“木质坚实也。”项橐说:“竹子心空为什么也四季常青?”孔子无言以对。项橐又问:“你的眼睫毛有多少根?”孔子说:“我看不着。”
项橐用手拨拉一下自己的头发说:“这你看得见吧,我的头发多少根?”孔子仍答不上来。项橐再问:“鹅为什么叫得那么响亮?”孔子说:“项长。”个小孩儿说:“那蛤蟆的脖子短为什么也叫得那么响亮?”孔子又答不出,脱口说:“项橐,神童也,仲尼之师。”于是命子贡调头回车,回府深造,后来,孔子悟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警句。
后人为了纪念孔子虚心好学,此地建起了孔子回车庙,庙内青石刻载“孔子回车处”。,后因黄河决口,回车庙被大水冲走而荡然无存。清朝同治年间,孔子回车庙又在中牟县东漳村重建,前院后院共种植八棵柏树,以祭祀孔子在此回车。如今的回车庙前只剩一棵柏树,枝繁叶茂。
中牟孔子回车庙,历经明、清几次重修,民国十三年(1924年)县长宋雨林又捐资号令乡绅募款821千文重修。其规模之大,仍是一般庙宇所不及。
新中国成立后,孔庙改为东漳小学,后改为东漳中学。70年代,孔庙被全部拆毁,改建为教学楼。现为厨房的墙壁上看到一通石碑,上刻有“孔子回车处”字样,该碑宽二尺有余,高四尺,当时是垒在墙上的,烟熏火燎,字迹模糊。
现在中牟县文化馆保存有重修“孔子回车处”石碑一通,是乾隆元年(1736年)魏士健重修的,字迹模糊,很难辨认。
(笔者注:《项橐和孔子的故事》,最早见于《战国策》中,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此传说各地有很多版本,山东、山西、河南都有,这个是郑州中牟的版本。
孔子周游列国,《史记·孔子世家》有其曾在郑国走失,被一老人喻为“丧家之犬”的故事。另外,孔子两次到洛阳拜老子,郑州中牟自古有官道,中牟是必经之路。
《史记》记载:“鲁哀公三年,孔子将适晋,闻赵简子杀窦鸣犊,舜华临河不济,叹曰:晋之贤大夫也,讳伤其类。”就是说,孔子去山西途中,走到黄河边,听到窦鸣犊,舜华被杀,没有渡河到山西,因此,没有明确孔子到山西发生此事的记述。
山东是孔子的故乡,有这个传说很正常。
传说终究是传说,无所谓孰真孰假,大家学到孔子的精神就是了。)
本文作者:wjh_2300 原发于:厚重郑州
1、IT大王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由于本站资源全部来源于网络程序/投稿,故资源量太大无法一一准确核实资源侵权的真实性;
2、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故IT大王可能会误刊发损害或影响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与我们联系处理(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与立场);
3、因时间、精力有限,我们无法一一核实每一条消息的真实性,但我们会在发布之前尽最大努力来核实这些信息;
4、无论出于何种目的要求本站删除内容,您均需要提供根据国家版权局发布的示范格式
《要求删除或断开链接侵权网络内容的通知》:https://itdw.cn/ziliao/sfgs.pdf,
国家知识产权局《要求删除或断开链接侵权网络内容的通知》填写说明: http://www.ncac.gov.cn/chinacopyright/contents/12227/342400.shtml
未按照国家知识产权局格式通知一律不予处理;请按照此通知格式填写发至本站的邮箱 wl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