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吴在哪里(巨物再次撑开他的后穴)

教育热点3年前 (2021)发布 投稿用户
0

根据史书记载句吴在哪里,周太王有三个儿子句吴在哪里,长子泰伯(又太伯),次子仲雍,少子季历,其中季历娶太任氏为妻,太任临产之前,一只红鸟衔丹书而来,停放在产房门口,书上预言即将出生的孩子将复兴周族、取代商朝。

姬昌降生之后,周太王另眼相看,赞叹“我的后代当有成大事者,大概就是昌吧句吴在哪里?”周太王之心昭然若揭,想要传位少子季历,为了周族大业,泰伯与仲雍带着族人东奔千里,来到了江苏无锡一带,建立了后来的春秋吴国。

泰伯不惜千里奔吴,以示让位之心,又在东南一带建立政权,策应周太王的“剪商”大略,道德水平之高令人叹为观止,以至孔子怒赞:“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句吴在哪里(巨物再次撑开他的后穴)

这一记载的确感人,但细看之下又明显不太可信:首先是红鸟衔书,应该是季历伪造,目的是夺取王位,生男孩就拿出来,生女孩就藏着句吴在哪里;其次是千里奔吴,从宝鸡到无锡直线距离将近三千里,三千年前几乎不可能做到,而且泰伯发扬高尚精神,跑到周国领土之外即可,非得跑到苏南就谦虚过头了。

学者还指出两个细节:一是《史记》中的吴国君主世系,前五位分别为泰伯、仲雍、季简、叔达、周章,充满华夏文化气息,但之后名字是熊遂、柯相、强鸠夷、余桥疑吾、柯卢等,充满蛮夷文化气息;二是考古发现西周吴国古墓,没有一座是周式墓葬,全都是土墩式墓葬,除非泰伯奔吴之后将族人丧葬观点都改了,但这基本不可能。

学者王明珂认为,吴国寿梦时期,或对华夏文化心生仰慕,或是为了融入华夏,于是派大臣季札访问中原诸国,给吴国编造一个华夏身份——泰伯奔吴,就此吴国有了一位“至德”的祖先。也就是说,泰伯奔吴是一个华夏谱系的完美谎言,吴国、中原诸国等合力编造出来的。

那么,泰伯奔吴真的是一个谎言吗?笔者认为,中原人才辈出,未必没有了解泰伯奔吴之人,又未必没有了解吴国起源之人,如果泰伯奔吴纯属虚构,必然很难骗过包括孔子在内的所有人,因此不能武断的说泰伯奔吴是一个华夏谱系的谎言。果然,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江苏镇江出土了一件西周青铜器,揭示泰伯奔吴应该另有隐情。

句吴在哪里(巨物再次撑开他的后穴)

1954年,镇江市大港镇还俗和尚福贵,在村长聂长保家耕地打工时,挖出了一批青铜器,引起了村民围观,聂长保的儿子为了检验质地,随便检岀了一件,一锄头打得粉碎,没想到的是,被打碎的就是这批青铜器中唯一有铭文的《宜侯夨(ze)簋》。由于被打碎了,碎片没有全部回收,丢失了不少铭文。后来,尽管专家极力修补,还是未能补全,成为永久的遗憾,现收藏在位于北京的中国博物馆。

所谓“宜侯夨簋”,宜是地名,是目前镇江可考的最早的地名,侯是爵名,“夨”是“宜侯夨簋”作者的名字,簋就是一种盛食器。器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0余字,讲述周康王册封“夨”为宜侯,并赏赐鬯、瓒、弓、箭、土地、庶人等,宜侯为纪念父亲虞公作器,铭文如下:

惟四月辰在丁未,王省武王、成王伐商图,遂省东或(国)图。宜侯夨簋铭文王卜于宜口土南。王令虞侯夨曰:〔迁侯於宜。锡〔〕鬯一卣、商瓒一口,彤弓一,彤矢百,旅弓十,旅矢千。锡土:厥川三百……,厥……百又……,厥宅邑三十又五,〔厥〕……百又四十。锡在宜王人〔十〕又七裏。锡奠七伯,厥〔庐〕〔千〕又五十夫。锡宜庶人六百又……六夫。宜侯大扬王休,作虞公父丁尊。

周康王在审视了东国之地图之后,把虞候转封在宜。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后,顺势攻打东夷淮夷,摧毁了很多地方势力,不过史书上并未记载周天子在淮河以东册封过诸侯,“宜侯夨簋”的出土证实曾有周人转封于长江下游,目的是周天子为了控制这一地区。

郭沫若等顶尖学者指出,这一次赏赐级别超高,乃至赏赐数量超过了立功无数、诸侯之长的晋文公,说明被封者身份很高,与周天子关系非常亲近。

句吴在哪里(巨物再次撑开他的后穴)

问题在于,“宜侯夨簋”与泰伯奔吴、吴国会有什么关系呢?

首先看地名,“宜”字始于甲骨文(见下图),像砧板上放着两块肉的样子,本义是菜肴,后来被引申为其他用途,其中之一是地名。在距离镇江大港镇120公里之处,就是紫砂壶故乡无锡宜兴,而宜兴就位于太湖之畔,据说宜兴之前叫“义兴”,因为避讳赵光义而改为“宜兴”。《吴太伯世家》记载是“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其他一些史书上记载泰伯来到太湖之畔无锡,如今无锡鸿山(古称皇山)还有泰伯墓,大港镇到泰伯墓大约120公里。镇江大港镇、宜侯、宜兴、太湖之畔、无锡、泰伯墓……..这一连串信息有没有关联?如果说一点关系都没有,想必很难让人信服,但如果说有关系,其中又的确存在太多未解之谜了。

句吴在哪里(巨物再次撑开他的后穴)

其次看国名,在成为宜侯之前,“夨”的身份是虞侯。一般来说,“夨”来到封国之后,应该称宜侯,国家叫宜国,但也可以继续使用之前的国名,比如鲁国封地本在河南,后来周成王将其转封在山东曲阜,鲁国并未更改国名。因此,“夨”转封到宜地之后,还可以继续称虞侯,国家称虞国。从作器的供奉对象是虞侯之父虞公来看,应该还是沿用之前的国名。但山西还有一个虞国,百里奚就是虞国大夫,那么是不是为了区别山西的虞国,江苏的虞国后来更名为“吴”?因为当时“虞”与“吴”可以互相通用,这一结论是公认的。当然,也可能江苏的宜国或虞国被灭,最后与当地文明结合而出现一个“吴国”。

句吴在哪里(巨物再次撑开他的后穴)

第三看夨字,这一个字很重要,陕西宝鸡出土的“夨王簋盖”证实西周存在一个胆敢称王的姜姓“夨国”,与周太王时的都城周原都隶属于如今的宝鸡,周国与夨国紧挨着。而且,周太王妻子姓姜,她与夨国有何关系?另外,如今陕西宝鸡陇县(夨国所在地)一带有吴山,夨国之得名与吴山是否有关?山西晋侯墓中发现“虞”与“夨”通用,那么夨与吴(上图甲骨文吴字)是否相通?泰伯奔吴时,最符合逻辑的做法是跑到舅舅家,“奔吴”是不是指跑到了“夨国”?总之,“宜侯夨簋”之中的“夨”不得不让人联想,只是如今缺少进一步考古发现,这些还属于未解之谜。

句吴在哪里(巨物再次撑开他的后穴)

尽管未解之谜还有很多,但可以肯定的是,周朝初年周康王已在长江下游分封了姬姓诸侯。那么,宜侯夨到底会是谁呢?

《吴太伯世家》中记载:“是时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虚,是为虞仲,列为诸侯。”武王克殷之后,正式册封侄孙周章为吴侯,又封周章弟虞仲为虞侯,周康王时为了统治长江下游地区,于是将虞侯转封为宜侯,因此宜侯夨是仲雍重孙。

不过,司马迁这一记载不太可信,因为周朝建立后才3年,周武王就去世了,而远在无锡的吴国到陕西一带,路途遥远,单程可能就需要大半年至一年,周武王派人通知吴国,到周章与虞仲前往陕西受封,中间需要多久?更何况,两淮、山东、湖北荆楚一带(楚国祖先本不在荆楚)等,还存在大量与周王朝敌对的势力,周章与虞仲如何穿过这些敌方区域?因此,再结合“夨国”、陕西陇县吴山等信息,周章的吴国大概率是在陕西或山西一带,武王克殷之后才能轻易找到周章与虞仲。如果将泰伯奔吴的区域,锁定在陕西、山西一带,那么泰伯奔吴真相可能就是“宜侯夨奔吴”。

句吴在哪里(巨物再次撑开他的后穴)

笔者认为,从单纯历史事件来看,泰伯奔吴来到无锡不太可信,种种迹象表明应该是一个虚构的传说,但从一段历史时期来看,泰伯奔吴反映出周人开始进入长江下游地区,具体表现应该就是虞侯夨被转封于宜地。

不少考古专家观点更为直接,认定“宜”便是今天的镇江丹徒一带,这里是西周时期先吴的政治中心,是吴国的发源之地,“宜侯夨簋”腹内的铭文中,蕴藏着吴国早期的神秘史实,可称之为吴国第一礼器。

总得来说,“宜侯夨簋”铭文是第一份记载周人南迁的历史资料,宜侯夨将中原先进农业技术和礼乐带到了荆蛮之地,应该是由此开启了中国的吴文化。因此,尽管其中存在很多未解之谜,但泰伯奔吴未必是一个华夏谱系的谎言。

参考资料:《史记》、《宜侯夨簋》等

© 版权声明
好牛新坐标 广告
版权声明:
1、IT大王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由于本站资源全部来源于网络程序/投稿,故资源量太大无法一一准确核实资源侵权的真实性;
2、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故IT大王可能会误刊发损害或影响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与我们联系处理(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与立场);
3、因时间、精力有限,我们无法一一核实每一条消息的真实性,但我们会在发布之前尽最大努力来核实这些信息;
4、无论出于何种目的要求本站删除内容,您均需要提供根据国家版权局发布的示范格式
《要求删除或断开链接侵权网络内容的通知》:https://itdw.cn/ziliao/sfgs.pdf,
国家知识产权局《要求删除或断开链接侵权网络内容的通知》填写说明: http://www.ncac.gov.cn/chinacopyright/contents/12227/342400.shtml
未按照国家知识产权局格式通知一律不予处理;请按照此通知格式填写发至本站的邮箱 wl6@163.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