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张震在哪里,我始终忘不了宿县东南的这个小村庄”。
这是张震将军回忆录中的一行文字。
2007年,这个小村庄里的孔秀英老人逝世。当时已经93岁的张震因身体原因,无法去现场吊唁,通过电话形式向家属表示慰问,并送了挽金。
孔秀英的家属一开始不好意思,连连拒绝张震的挽金。
张震对此解释道张震在哪里:“孔大嫂是我的救命恩人。我无法亲自去送行,挽金代表我的心意”。
一个是一辈子生活在安徽农村的妇人,一个是开国中将,因何故她成为了张将军的救命恩人?
追根溯源,这一切与蒋介石当年做了很多损害民族利益、破坏国共合作的事情有关。
一、蒋介石改变对日策略,点燃华东地区战火
卢沟桥事变后,平津地区相继沦陷。
当时,蒋介石坚持认为,从长期作战的角度出发,应该引导日军把入侵方向由北到南改变为由东向西。
于是,他命令在上海地区主动反攻日军,史称“淞沪会战”。
这场战役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次大会战。国共两党均投入大批精锐部队,前后持续3个月。
中国军队死伤30万人,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淞沪会战”要图)
会战后期,蒋介石依旧对外国侵略者心存侥幸,导致我方错失战机,很快上海沦陷。
日军沿着长江一路北上,侵占南京后,继续大规模向北进发。
次年6月12日,安徽当时的省会安庆沦陷了。
二、日军狂轰滥炸,残害百姓
日军进入安徽后,首先袭击广德机场内曾参与“淞沪会战”的中国空军。
之后,他们更是狂轰滥炸,放火烧江城县,让大火延烧20多天。
日军嗜杀成性,开始进行大规模“扫荡”,烧毁房屋财产,血腥屠杀,侵虐妇女儿童,连孕妇老妪也惨遭不测,制造了凤阳县城大屠杀、盱眙县城大屠杀(盱眙当时属于安徽,1955年划入江苏)、砀山县周寨惨案等多起惨案。
(侵华日军盱城地母庵大屠杀死难同胞殉难处)
日本人利用他们操控的贩毒网络,很快设立了200多家制毒、售毒点,遍布整个华东地区。
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引诱中国人吸毒,摧残中国人的身体、泯灭中国人的抵抗意志,从中攫取了巨额财富。
除了以上恶性之外,他们还使用化学武器。
要知道,化学武器是国际公法明文禁止使用的战争手段。
日军侵占安徽后,无视国际公法,发射多种毒气弹以及能催泪性、窒息性、喷嚏性的毒气,致使中国军队官兵数千人中毒,有人当即死亡。
根据国民政府内政部统计处《全国选举区户口统计》,安徽人口从战前1936年的2326.5万人,到战后1944年为1444.2万人,减少了882.3万人。
从1937年日军攻入安徽至1943年撤退,6年多的时间里,日本军方在安徽境内共投弹18779枚,毁坏房屋128351间,财产损失不可估量。
(1943年安徽省政府发布)
此时,张震将军不在安徽,而是在河南确山。
他作为新四军游击支队的参谋长,与政治委员彭雪枫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开辟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并取得了挺进豫东敌后抗击日寇的首战胜利。
之后,他担任新四军第6支队参谋长兼豫皖苏边区保安司令部司令员及八路军第4纵队参谋长。
他带领战士们,在板桥集挫败日军的大举进攻,击落日机1架,歼敌千余人,创造了华中敌后抗战打下日军飞机的先例。
以张震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领导军队,一直都在积极抗战。
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顽固派又开始了阳奉阴违,把枪口朝向了自己人。
(彭雪枫)
三、国民党罔顾人民,发动“皖南事变”
日军暴戾恣睢,丧尽天良,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此时国共两党合作,应该是一致对外,抗击日军,停止杀戮。
事实上,从一开始,蒋介石都没有把心思全部放在抗日上。
特别是从1940开始,蒋介石不再掩饰自己的想法,让自己的亲信何应钦和向朱德、彭德怀等人发出调军令,强令黄河以南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必须在一个月内调到黄河以北。
为什么会发出这个调令?
蒋介石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认为朱德、彭德怀等人跟他一样不守信用,不专注抗战。
于是,他下令把共产党人统领的军队调到黄河以北地区,远离自己的主力部队,避免将来国民党军队腹背受敌。
(朱德)
朱德看穿了蒋介石的小心思,立即回电,批判了蒋介石等人的荒谬命令,批驳了他们对共产党及新四军和八路军的诬蔑。
同时他提出为了顾全抗日大局,可以将皖南的新四军移到长江以北。
新四军1941年1月奉命北移,然而蒋介石并未放下对新四军的芥蒂。
在新四军行至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突然遭到国民党第三战区顾祝同和上官云的部队袭击。
面对国民党的7个师共计八万多人,叶挺将军指挥所有指战员应对突袭。
寡不敌众,再加上事发突然,两天后依旧深陷重围。
叶挺将军带领大家继续抗击,与国民党军血战七昼夜。
大部分人因为弹尽粮绝,众寡悬殊而壮烈牺牲,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也牺牲了。
最后只有2000人分散突围成功,而新四军副军长项英和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不幸被叛徒杀害。
作为新四军军长的叶挺,则在谈判时被国民党当场扣押。
(皖南事变烈士陵园)
蒋介石的行为,严重破坏了国共两党团结抗日的准则。
十天后,蒋介石反而诬陷新四军发动军事政变,要取消新四军番号 ,还声称要把叶挺将军交由军事法庭审判。
很快,毛主席代表中共中央军委发表谈话,逐一反击国民党的言论,揭露国民党蓄意破坏国共两党合作抗战、实行反共阴谋,并提出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等要求。
四、身兼数职,与多方军队作战
皖南事变后,八路军原来的第四纵队被成了新四军第四师,张震担任参谋长兼淮北军区参谋长。
四师主力与国民党军进行长达3个月的斗争,基本完成了“向西防御”,成功阻止了蒋介石命令国民党东进苏北与北上山东的战略任务。
在反击国民党军队的同时,安徽大部分地区仍处于被日军占领的状态。
在两方夹击之下,张震带领的新四军第四师的3个主力团都遭受到了严重损失。
之前好不容易成立起来的根据地,面积正在急剧缩小。
由于长期进行这种恶战,好多战士十分疲惫,再加上弹药物资缺乏,处境特别艰难。
(张震与战友商讨作战计划)
事后,张震分析斗争失利的原因张震在哪里:
主要是低估了日军、伪军以及国民党顽固派之间的矛盾,没有戒备之心;
部队缺乏大兵团作战的经验,用过去的老办法并不适用于当下;
游击战争是流动的,不能固定在一条战线上,要灵活地实施机动与转移、集中与分散。
之后,彭雪枫、张震接到新四军军部命令,率领四师主力转移,离开津浦路以西地区,转战皖东北,在那里创建革命根据地,以阻止国民党军继续东进。
之后,张震全力辅佐师长屯兵淮北,厉兵秣马、整训部队,争取早日打回津浦路以西地区。
五、离开小秦庄,借宿孔秀英家
同年11月中旬,苏皖边区党委派张震前往宿东,召开宿东抗日武装联席会议。
张震带领大家,通过了日军重重封锁线后,进驻宿东地区。
(苏皖边区政府旧址)
在宿灵县沱河南岸的小秦庄,张震组织大伙开会,根据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战况分析,并制定了接下来的作战计划。
天色很晚了,有人提议留宿此地,但是张震考虑到大家在小秦庄待太长时间了,万一被日军发现了,村子里的百姓会被连累,下令趁着夜色赶紧转移。
在宿东游击支队队长姚运良的提议下,他们转移到距离此地十公里外的盛圩子。
午夜时分到达盛圩子,整个村子里静悄悄的,没有看到任何光亮。
警卫员敲老乡家的门,敲了几声之后,没有任何回应。
自抗战以来,共产党一直主张“军民一心,联合抗日”的政策。
因为身体力行执行这个政策,得到了老百姓们的大力支持。
今夜敲门借宿,老乡们不开门不是说不欢迎共产党的军队借宿,而是因为这个地方靠近日军占领的铁路,有日军驻扎。
日军平时随意侵扰百姓,导致老乡们的生活鸡犬不宁。到了晚上,肯定不敢随便开门。毕竟万一是日军的话,那就麻烦了。
没人开门,又不能在村子里乱走,如果把老乡家的狗惊醒了,狗吠声肯定会引起日军注意。
一直在原地打转也不能解决问题,万一遇到夜间“巡逻”的日军,也很麻烦。
张震决定再试试。这次他独自一人走上前去敲门。
起初,屋子里还是没有任何动静。
张震
正当他准备转身离开的时候,院子里突然传出很警惕的声音,“谁呀?”
这一借宿有希望了,张震心想。他回答道,“老乡,我们是新四军,想在你家借宿”。
院门打开,出现在张震面前的是一男一女。
这俩人分别是丈夫盛维藩、妻子孔秀英。
两人看了一下来者,小声招呼他们赶快进来,关上院门。
进了院子,张震看到院子里收拾的干干净净,到处贴着红色的喜字,很快意识到这两人是新婚夫妇,赶紧表示抱歉:“打扰你们了”。
新娘子表示不打扰后,招呼他们进屋。
孔秀英的弟弟参军,也是在新四军的队伍里,所以她很清楚军队纪律,没有问张震他们具体哪个师哪个团的,也没问为什么他们大半夜会出现村子里。
孔秀英家的房子不怎么大,最大的一间房是她的婚房,西边还有一间偏房。
考虑到人家是新婚夫妇,不便再过多打扰人家夫妻二人,张震当即提出战士们在偏房打地铺就行,大家晚上挤在一起睡,凑合过一晚。
孔秀英知道新四军打仗很辛苦,于是安排一部分人在偏房,剩下的人安排住在自己的婚房打地铺。
年轻时的孔秀英
遇到这么好的老乡,再加上院子里还安排的有哨兵,大家躺下后没多久就进入睡眠状态。
孔秀英早起出门,准备去外面捡点木柴回来烧火做饭。
捡柴的时候,她突然听到轰隆隆的汽车声,离她越来越近,赶紧扔下木柴往家跑。
她不敢喊,怕日军直接就知道了新四军在她家里,只能拼尽全部力气,尽可能快速跑回家里。
负责站岗的姚运良远远地看到她正在往家跑,判断应该是出事了,
整个村子当时很安静,最可能的情况便是日军来了。
他赶紧冲进房间,向大家报告了此事。
还在睡熟中的张震被部下叫醒:“104!敌人来了!快走!”。
(姚运良)
六、孔秀英带路,摆脱日军追击
一批日军乘着数辆汽车,正在往村子里赶。
他们之所以会来,是新四军昨晚进村的时候暴露了行踪。
日军是想趁着大家还在睡梦中的时候动手。
大家见此状,迅速调整到备战状态,兵分两路,一路往村子西边跑,用来引开鬼子;另一路人,护送张震离开。
孔秀英听到战士们都叫他“104”这个代号,判定他不是普通军人。
看到大家还在商量着怎么保护张震,时间不等人,孔秀英赶紧跟张震说,“跟我走,我带你们出去”。
有一个熟悉环境的人带他们出去,那肯定是是再好不过了,张震表示同意:“好的”。
她在前面带路,为了不被日军发现,示意张震等人跟她一样弯着腰,沿着院墙走。
他们走到了一条小路上,小路尽头有条河沟。
好在是冬天枯水期,河沟里没多少水,大家很快走过河沟,沿着河边的芦苇走了一段路。
孔秀英指着前方跟张震说,“这就是沱河了,只要你们能快速过了沱河,鬼子就追不上你们”。
(沱河位置及干流走向)
为了不让日军发现她离开过村子,孔秀英只能送张震等人到此地,赶紧回家。
张震等人还没来得及说声感谢,她的身影已经消失在芦苇丛中了。
在孔秀英的帮助下,张震和前来接应的游击支队通信班得以顺利会合。
他带领大家,借着冬日清晨的浓雾,躲开了敌人的视线,按照孔秀英刚才说的路线走。
他们穿越沱河,成功转移到北岸,顺利脱离险境。
宿东游击支队警卫战士负责断后工作很艰辛,毕竟大家对盛圩子的环境并不熟悉。
事发突然,警卫连战士根本来不及商量作战计划,也不知道如何利用周围环境作战。
有的战士直接以自己的身体为盾牌,为自己的战友占据有利位置。
战士们采取尽可能延长作战时间的策略,为张震等人的离开赢得宝贵时间。
面对越来越多的日军进攻,为了减少伤亡,警卫战士们选择边打边撤。
在这次战斗中,由清末秀才成长为支队参议的李文宗和警卫连连长石秀良等31人牺牲。
(李文宗烈士广场)
日军发现我军是兵分两路,接着他们也派出两路军,一路继续向西追赶,一路持枪在村子里进行地毯式搜查。
搜到孔秀英家,翻译官质问她夫妻二人:“赶紧把人交出来,昨天夜里,有人看见新四军进你们家了”。
孔秀英知道新四军已经走远了,回答很有底气:我们家里没有新四军,如果不相信,随便搜。
巴掌大的地方,想藏新四军,是不太可能。
翻译官开始怀疑消息的真实性,随便敷衍一下,直接告诉日军这里没有搜到新四军。而昨晚进他们家的人是村子里的人,是来庆贺他们新婚的。
日军离开,孔秀英终于可以喘口气了。
她知道,这说明日军并没有抓到张震他们一干人,他们现在已经脱险了。
孔秀英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她认为新四军不顾性命去打仗,自己做的那点小事,不足以一直记着。
可是张震却惦记了四十年,生前两次重返故地。
七、盛孔夫妇坚持为烈士扫墓
日本人撤退后,孔秀荣、盛维藩夫妇和乡亲们帮忙收殓烈士遗体,其中18人安葬于盛圩村西。
之后,每年春节、清明,他们都会为烈士扫墓添土,栽种一些树木。
由于墓地地势低洼,每逢雨季就会积水,村子里的人主动前来排水护墓。
后来,越来越多的外地人自发前来扫墓。
盛维潘成为了接待员和讲解员,向大家讲述那次战斗经过。
(孔秀英儿子盛志席为前来祭扫烈士人员讲解战斗过程)
解放后,张震将军由于事务繁忙,抽不开身,一直没能前往盛圩子。
直至1981年,67岁的张震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到宿县地区检查指导工作。
工作结束之后,他顾不上休息,直奔芦岭镇盛圩村。
八、四十年后再相逢,拜谒烈士陵园
距离盛圩子村被救事件已经40年了,村子里发生了很大变化,记忆里的房屋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张震说道:“我来实现40年前的承诺。”
但张震一时之间,无法肯定自己曾经借宿的那一家现在在哪里。
当年事发太突然,离开的时候太匆忙,也没来得及问救过自己一命的那个妇人叫什么名字。
好在村里的老人多,张震向他们描述了自己当年的经历,希望以此得到线索。
有人告诉他:救他的人叫孔秀英,她现在还活着。
张震被热心的村民带着,走到孔秀英家院门外。
此时的孔秀英听到院子外面有动静,停下手中的针线活,走出来看发生了什么事。
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妇人从院子里走出来的模样,如同张震记忆里在那位年轻女子打开大门让他们进去借宿一样。
40年不见,两人的脸上都长满了皱纹,都不再年轻。
张震一时之间,有点不敢相认。
张震问了妇人几个问题,而孔秀英老人半天没反应过来。
她从来没有想过,曾经被救过的新四军有天还会来看她,自己只是做了她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做的。
(1981年张震与船工合影)
张震意识到是自己的问题有些唐突,先跟着妇人一起进了屋了。
屋内的摆设和张震记忆中样子,也是大相径庭。
鉴于刚才老人诧异的反应,张震想着先和她聊聊家常,让她放松下来。
在之后的交流过程中,他在无意中提起了当年被救的事情,提到了一些细节。
此时的孔秀英才想起来,赶忙回答:“喊你的那个人就是我。”
为了证实自己的话,孔秀英把张震带到曾经的“新房”中,指着一个橱柜橱柜的位置,说道:“我就是在这里叫的你”。
张震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救命恩人,开心的心情不言而喻。
同时,他想起了在村外牺牲的战友们。
在地方干部的陪同下,他来到村外的18位烈士墓前致哀。
在张震将军的建议下,当地政府重新整修了墓地,改进排水系统,盖了房子。
孔秀英和她的丈夫被请了过去,负责陵园卫生保卫工作。
烈士陵园在1985年扩建后,面积达到1.5万平方米。
同年,孔秀英的丈夫专程去北京,请张震给烈士陵园题字。
张震将军大笔一挥,慷慨写下一行字:盛圩战斗烈士纪念碑。
1999年5月,85岁的张震将军带着家人再次来到盛圩村,拜谒烈士陵墓,并捐款4000元。
(盛圩战斗烈士纪念碑)
结语:
抗战时期,像孔秀英夫妇这样大力支持我军,积极参与抗战的民众还有很多很多,正如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提到的“兵民是胜利之本”。
民众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爱国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军队和人民的团结与进步,最终实现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
编辑:小飞侠
责编:Thalia
1、IT大王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由于本站资源全部来源于网络程序/投稿,故资源量太大无法一一准确核实资源侵权的真实性;
2、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故IT大王可能会误刊发损害或影响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与我们联系处理(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与立场);
3、因时间、精力有限,我们无法一一核实每一条消息的真实性,但我们会在发布之前尽最大努力来核实这些信息;
4、无论出于何种目的要求本站删除内容,您均需要提供根据国家版权局发布的示范格式
《要求删除或断开链接侵权网络内容的通知》:https://itdw.cn/ziliao/sfgs.pdf,
国家知识产权局《要求删除或断开链接侵权网络内容的通知》填写说明: http://www.ncac.gov.cn/chinacopyright/contents/12227/342400.shtml
未按照国家知识产权局格式通知一律不予处理;请按照此通知格式填写发至本站的邮箱 wl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