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昌电影院在哪里(隆昌的电影院有哪些)

隆昌电影院在哪里(隆昌的电影院有哪些)

影都

近日隆昌电影院在哪里,国产电影《战狼2》凭借精良的制作不断刷新内地电影票房记录隆昌电影院在哪里,获得了几乎一边倒的好口碑。这距离我国电影业的起步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自我国有电影以后,经历了十余年才传入四川。1923年,隆昌县城开始有营业性电影放映场。从此,在民国时期的二十多年里,内江地区先后有过电影院,有的存在时间较短,只有隆昌、内江、资中县城的三家电影院才断断续续维持到1948年前后,其余县城偶尔有外来的流动电影放映,农村只有极少数场镇放过电影。解放后,在政府的支持下,内江的电影业才获得飞速发展……

■ 内江电影的传入

据《内江地区文化志》记载,1923年,隆昌人郭俊萱、郭铁铮兄弟俩在县城“洽园”营业放映无声电影,这是内江地区内最早的电影放映。内江的电影业发展由此开始。

1927年,内江县照相馆张某在大西街酱园厂放映无声电影《三笑姻缘》。1932年,重庆人龙敬之来内江办“群益电影院”,后更名为“天星电影院”,1942年后,先后更名为“民乐电影院”、“沱峰电影院”、“和平电影院”。

1936年,资中商民张澄波等办“新生电影院”。因亏本,至次年11月,先后换了4个经理,以后再办的有“珠江青年电影院”、“社交大礼堂影院”和“工人电影院”。

这些电影院起初放的都是无声影片,剧情和人物语言则通过演员姿态、情感以及片中的字幕与解说词来体现。

据《内江市市中区文史资料选辑》中《内江电影的传入和发展简述》一文记载隆昌电影院在哪里:当时使用的是手摇式“百代”放映机,放映速度的快慢由放映员自己掌握。影片齿孔坏了,或放完一本都只得开灯停映。半个小时内,要停机两三次,映出效果不佳,被观众调侃为“老闪结婚”(即“片子老、光线闪、接头多、影像昏”)。因而内江的电影时兴一阵后,观众兴致减退,多数影院关门歇业。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极其关心文化事业,内江的电影事业也因此获得了飞速发展。

1950年,内江县邮电工人出资5万元(旧币)租吴德川“百代”放映机和刘明钦的场地,在南门开办“红星影院”,座位600个,上座率仅40%左右,两个月后亏本停业。

1951年5月,内江县总工会在此基础上继办“工人电影院”,同年6月,该电影院由内江专署文教科接管,更名为“内江人民电影院”,后更名为“内江市人民电影院”,更换全套设备,新建影院场所,成为风靡一时的潮流场地,这就是后来的内江影都。

隆昌电影院在哪里(隆昌的电影院有哪些)

内江市人民电影院旧照(资料图)

■ 重点发行的影片

解放前,内江地区的影片发行主要由成都的“上江影业社”和重庆的“新民影业社”等供应,成渝两地的片商多,竞争激烈。

1935年,美国新闻处成都分处电影部在内江广场放映有声电影,引起人们的关注。1940年,肖述明、孙鼎新在“天兴电影院”开始放有声电影,影片有:《洪荒时代》《宝百花》《白雪公主》《出水芙蓉》等。到1945年,内江各个影院才纷纷在原机上加装还音设备,以有声电影吸引观众,放映了《啼笑因缘》《上海抗战记》等深受观众喜爱的影片。

1950年,国家建立了统一的影片发行机构,内江地区所需影片由设在重庆的“中央电影局西南影片经理公司”供应;1958年,在梅家山成立“内江专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负责发行全区及自贡市的16毫米影片,35毫米影片由四川省电影发行公司供应。在影片发行体系越来越完善的同时,影片品质也在不断进步。

1954年,彩色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首映,内江电影业已变得丰富多彩,除了观众踊跃上座的正常放映,还配合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加专场放映。1955年,举办了“苏联电影展览周”,影片有:《培养勇敢的精神》《忠实的朋友》《同志的荣誉》《苏联展览在北京》等。

1964年,为了配合社教运动,放映了《箭杆河边》《夺印》等影片。

1972年,开始放映宽银幕影片,《卖花姑娘》《大庆红旗》《龙江颂》等走上银幕。

1980年,开始放映遮幅式宽银幕电影,首放片为《小花》,配合革命传统教育放了《雷锋之歌》《陈毅市长》等。

1982年,立体声电影进入内江,首放影片为《欢欢笑笑》,后来,为满足广大农村对科技的要求,促进文化下乡,电影公司将《小鸡喂养》《家庭养鸡》《池塘养鱼》等科教片发行到各个公社电影队轮流放映。

随着电影业的快速发展,观影人次也逐渐走高,1983年度,内江全区电影观众达一亿九千多万人次。

隆昌电影院在哪里(隆昌的电影院有哪些)

曾经的影院观影情景

■ 难忘“坝坝电影”

现年83岁的王德润曾亲眼见证了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再到彩色电影的变迁,也曾做过内江市人民电影院的影评员。他回忆:“七八岁时,我曾跟着母亲一起去看过无声电影,片名早就不记得了,只是影片画面里晃动的船只、洪水现在还有点印象。”

在城区电影蓬勃兴起的同时,本着城乡兼顾、以农村为重点的原则,解放初期的内江优先发展流动放映队,每晚轮流到各个乡镇放映电影,人们称之为“坝坝电影”或者“土电影”。

1963年,各地贯彻“谁看电影谁出钱”的原则,但农村电影普及放映收费难,放映点大减。后来实行按评级劳动力人数筹费,不足部分在公益金中开支等多种办法,电影筹费难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1964—1965年,全区开展“定放映点、定巡回路线、定放映场次、定收费标准”为主要内容的规划放映,最高的1个点每场45元,最低的1个点每场7元。

公社、工厂、学校,这些是放映队流动放电影的场地,每放映一场,观众少则二三百人,多则达千人以上。当地所在村民或者学生往往喜欢吃过晚饭,搬一个木凳,早早地挤在银幕前,只为占一个好位置。放映电影时,一个个目不转睛,到精彩部分还激动得呐喊喝彩。

除了乡镇,人来人往的闹市街头也是流动电影放映点,上世纪五十年代,小东街、小西街、河坝街、交通路口及文庙门前每周六要放一次电影,活动由文化馆组织,五个点同时放映,有时用有线广播街头喇叭统一解说,每次观众达四五千人。

那时候,电影对内江人来说是十分新鲜的东西,甚至闹出过一些笑话。王德润回忆,他读初中时,有一次跟着村民们看“坝坝电影”,影片讲述的是一个抗战故事,影片中有枪战镜头,大家以为真有子弹发射出去,电影放完之后,小伙子们纷纷跑到银幕下去找子弹壳,有的还边找边喊:“哎呀,哪个把子弹壳都捡完了?”

1973年,发展最后一批国办电影队,总数达83个。随着社办电影队的发展,一部分国办电影队逐渐撤销,1985年,16毫米国办电影队全部撤离农村。

■ 电影行业的更迭

48岁的刘兵是内江影都的一名放映员,4岁时,他就开始在内江市人民电影院玩耍,电影院的每一个角落他都无比熟悉。

“早在解放初期,我父亲就在内江市人民电影院工作,我因此看了多年的免费电影,印象最深的是《地道战》《地雷战》”刘兵现在还依稀记得电影院最初的造型,法式风格,上下两层,下面是能容纳一千多人的大厅,上面是吊脚楼,门口四根挺拔的大柱子。每天,在电影院售票口购票的队伍排到几十米长,成人票一角五分钱,学生票八分钱一张。

来看电影的人各式各样,挎着菜篮的,背着背篓的,抱着孩子的,影院大门左边有一个用围栏拦住的地方,用来寄存观众的行李,1分钱寄存一次,由专人看守。

影院门口有个宣传栏,专门用来张贴电影宣传海报,海报是手绘作品,高约三米,宽七八米,除了鲜艳的图案,还简单地标明了影片放映期限,海报由电影院的画师张义至创作,后期,现著名油画家刘亚明等人也加入进来创作,创作一张电影海报至少要花一个星期时间。刘兵现在还记得,张义至的画室就在电影院侧面,画室外边还有几棵夹竹桃。

影院内的设施很简单,从石凳到木椅再到布椅。木椅声音很响,观众起身后自动弹回去,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因为来看电影的观众特别多,座位不够,影院方常常备一些小凳子,摆在过道上,整个影厅挤满了人。

每天,影院会放映六场电影,从早上七点开始,每部电影间隔半个小时。刘兵住在影厅对面,常常被影院内的人吵得睡不着觉,“我的卧室正对着影厅,从床上爬起来还能看到银幕的背面呢。”

1989年,内江市人民电影院改建成内江影都,发展了多项副业。包括咖啡厅、休息室、歌舞厅等,成为内江时尚界的标志性建筑。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兴的电影院建成,内江影都越来越不景气,到2015年,内江影都只剩下一间仅能容纳一百多人的影厅,几乎无人问津。

影都负责人表示,目前,影都主要以发行影片为业务,不久后影都将进行重新改建,争取在内江电影业占得一席之地。

不难发现,如今内江电影业中发展较好的几家电影院在选择影片上注重跟随潮流、讲究品质,在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上面更加人性化,并且不断在创新。现在,人们到电影院已不仅仅是看电影,多元化的服务和大众化的消费会让内江电影业更加繁荣。

© 版权声明
好牛新坐标 广告
版权声明:
1、IT大王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由于本站资源全部来源于网络程序/投稿,故资源量太大无法一一准确核实资源侵权的真实性;
2、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故IT大王可能会误刊发损害或影响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与我们联系处理(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与立场);
3、因时间、精力有限,我们无法一一核实每一条消息的真实性,但我们会在发布之前尽最大努力来核实这些信息;
4、无论出于何种目的要求本站删除内容,您均需要提供根据国家版权局发布的示范格式
《要求删除或断开链接侵权网络内容的通知》:https://itdw.cn/ziliao/sfgs.pdf,
国家知识产权局《要求删除或断开链接侵权网络内容的通知》填写说明: http://www.ncac.gov.cn/chinacopyright/contents/12227/342400.shtml
未按照国家知识产权局格式通知一律不予处理;请按照此通知格式填写发至本站的邮箱 wl6@163.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