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在嫦娥五号月壤中发现铁橄榄石分解成因单质金属铁

本篇文章给各位网友带来的资讯是:我国科学家在嫦娥五号月壤中发现铁橄榄石分解成因单质金属铁 详情请欣赏下文

IT大王 3 月 5 日消息,据中国科学院网站,2020 年 12 月 17 日,我国嫦娥五号探测器采集到位于风暴洋北部(43.06°N、51.92°W)的月球样品并返回地球。同位素年代学的分析结果已证明了嫦娥五号样品具有当前已知最年轻的玄武岩年龄(~ 20 亿年),且结合前期研究结果可知,嫦娥五号采样区表面月壤的形成年龄和空间暴露历史远小于 Apollo 月壤。因此,嫦娥五号样品可能保留了月壤形成与演化初期阶段单质金属铁形成机制的相关信息。

在以上思路的指引下,并结合前期陨石学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李阳研究团队开展了嫦娥五号铲取月壤粉末样品中富铁橄榄石原位微区电子学分析工作。实验结果表明,嫦娥五号月壤样品中铁橄榄石颗粒的边缘普遍具有含气孔纳米金属铁、无定形富硅组分及富镁层共存的特征(图 1),热力学计算与电子损失能量谱(EELS)分析显示纳米金属铁内部的纳米级囊泡或由 O2 和 SiO 气体形成(图 2)。

我国科学家在嫦娥五号月壤中发现铁橄榄石分解成因单质金属铁

图 1.嫦娥五号月壤铁橄榄石颗粒最表层环带的成分特征,主要由含气孔纳米金属铁(v-npFe0)、富镁层(Mg-layer)及富硅组分(Si)组成 | 图源:中国科学院网站

我国科学家在嫦娥五号月壤中发现铁橄榄石分解成因单质金属铁

▲ 图 2.含气孔单质金属铁的电子能量损失谱(EELS)线扫描和透射电镜能谱仪(EDS)面扫描结果 | 图源:中国科学院网站

基于上述分析结果,研究确定了月壤中铁橄榄石分解形成纳米金属铁的形成机制与相关产物。铁橄榄石表层熔融层和蒸发沉积层的缺失指示了分解反应在亚固相的条件下发生,该反应发生的热源可能来自矿物破碎过程中的摩擦作用或低速的微陨石轰击产生的局部热效应。由铁橄榄石分解在月壤颗粒表面产生的纳米金属铁通常具有中等的粒径范围(10-35 nm),该粒径的纳米金属铁对光谱的改造效应不同于蒸发沉积作用形成的极细粒纳米金属铁(~3 nm),月球表面由镁铁硅酸盐分解产生的纳米金属对月壤光谱改造的贡献需要进一步考虑。

该研究证实了月壤中单质金属铁新的成因机制,为嫦娥五号着陆区月壤形成与演化过程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并为后续月球、小行星等返回样品分析提出了新思路。IT大王了解到,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上。

© 版权声明
好牛新坐标
版权声明:
1、IT大王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由于本站资源全部来源于网络程序/投稿,故资源量太大无法一一准确核实资源侵权的真实性;
2、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故IT大王可能会误刊发损害或影响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与我们联系处理(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与立场);
3、因时间、精力有限,我们无法一一核实每一条消息的真实性,但我们会在发布之前尽最大努力来核实这些信息;
4、无论出于何种目的要求本站删除内容,您均需要提供根据国家版权局发布的示范格式
《要求删除或断开链接侵权网络内容的通知》:https://itdw.cn/ziliao/sfgs.pdf,
国家知识产权局《要求删除或断开链接侵权网络内容的通知》填写说明: http://www.ncac.gov.cn/chinacopyright/contents/12227/342400.shtml
未按照国家知识产权局格式通知一律不予处理;请按照此通知格式填写发至本站的邮箱 wl6@163.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