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Xi安哪所大学强,交大无疑是老大。城市东南,百年交大兴庆宫旁,名师云集,万千学子向往。城东,大雁塔脚下,翠华路上,曾经辉煌的老“山菜”不再美丽,令人不安。这两个家族本无瓜葛,却因历史原因奇迹般地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位于纬二街的交通大学金靖学院。
公元2020年,在纪念交通大学建校124周年、陕西财经大学建校90周年和金靖学院建校20周年的日子里,作为两所学校曾经的学生,我感到不安,总想说些什么。
20年前,建国以来第二次大规模高校合并扩招浪潮席卷中国,Xi安的高校坐不住了。工科为王的Xi交大,缺文少医,看到了千载难逢的扩招机会。以财经见长的陕西金融学院,特色鲜明,小而傲,地位优越。原本无忧无虑的行业类部属高校,属于去中心化的行列,一夜之间如坐针毡。
传说当时的陕西财政有两条出路:一是以我为主,凭借自身影响力和特色优势,兼并其他弱势机构,自立门户;一个是睁大眼睛,迅速行动,在动乱中找到好婆家。如果遵循前者,现在可能变成“西北财经大学”或“西北财经政法大学”,至少也是“陕西财经大学”;可惜没有历史,没有现状,没有怪癖和错误,走了第二条路,和交大合并了。交大当然高兴。平白无故增加了更多的“经济学科”,巩固了“管理学科”,填补了空的空白,使之更加全面,收了不少“嫁妆”,实力大增。山财穷困潦倒。不仅失去了家,70多年的家财也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十多万山财毕业生从此没有了“母校”。
80年代的山菜,院子不大,名气很大,曾经是个很美的地方。作为人民银行的“长子”,是共和国金融人才的摇篮。改革开放以来,这里已成为全国金融人才培训中心和西部金融人才输出基地。
当时除了研究生部(现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总行在体制内的“川财”(现西南财经大学)和“沪财”(现湖南大学金融学院)只能算是小弟,而当时的“中国金融学院”(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还处于起步阶段,现在是金融机构的“中央金融”。当时的商业部、供销社、物资部等系统的金融机构,如金彩、蔡慧、江西、京津、崇商、兰商等都比较薄弱,各省市办的地方金融机构,如蔡赟、蔡萌、江财等就不必多提了。
当时陕西的金融名师云集,名声大噪。陕西聚集了一大批解放前归国、在西北联大任教、被右派分子束缚的妖魔鬼怪,如金融方面的邢润玉、钱、冯大林、蒋、王海北,金融史专家,银行信息化教授,金融方面的宋寿昌,工业经济方面的吴宗芬,统计方面的等早期营销、会计方面的专家。上世纪80年代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首次在中国举办“全球发展中国家央行行长培训班”。由于外语人才的缺口,仅会议资料的翻译就是一个难题。据说中国包括北京上海的大学都拿不下来,只有“山财”能承接,为国家争了很大的面子。
■严教授
恢复高考后,山财拥有“货币银行学”硕士学位,包括金融理论、银行信贷、银行管理、金融史四个研究方向,这在国内并不多见。当时中国金融学会有四个分会,其中“金融战略分会”设在山财,冯大林教授任会长。当时,江教授的《信贷资金运动规律》在学术界颇有名气,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讲授的《银行信贷管理》课程和教材风靡全国。值得一提的是,陕西财经的“金融学博士点”于次年1986年获准招生,是西方最早的经济学博士点。那时候还没有西北名校,更没有兰州大学、四川大学等多所名校。
■蒋教授
提交人于1983年入学
当时陕西的学术氛围非常浓厚。美国、欧洲、日本甚至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等海外大师经常到访交流,国内著名专家也经常受邀举办学术讲座。Xi安其他大学的老师和学生经常逃课,我们经常在盛况前找不到座位空。前来参加研究生答辩的全国知名学者不计其数。我知道的经济金融经济学家有千千万万,有林济肯,有黄达,有周军,有向涛。
更难得的是,陕西财经每年都会举办学术年会和论文评奖,分为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三个板块。我自己也有幸在1987年获得了本科论文一等奖。当时的《陕西财经报》(后更名为《当代经济科学》(现隶属于xi交通大学)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经济期刊之一,其威望至今犹存。关于陕西金融生“四大才子”的热门文章经常出现在《金融研究》等国内各种财经报刊上,知名度很高。
■作者硕士毕业照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陈、李贵鲜、戴相龙先后来校视察,经常见诸报端。据说一次视察结束合影时,老教授因为“领导坐前面,教授站后面”而离开,场面一度尴尬。
在合并之前,陕西财政还承办了1996年的第五届全国大运会,是西北地区第一个全国性的体育赛事,为陕西省和xi安赚足了面子,而xi安的其他名校因为没钱只好躲在后面。对了,现在的纬二街金靖学院就在当年山财为大运会修建的“新校区”里,办公楼就是当时的“新闻中心”。比赛用的国际标准塑胶跑道当时在Xi安还没有,现在还是交大学生的操场。
陕西70年来培养的人才不胜枚举,从国家省部级领导到银监会、保监会副主席、各大银行行长、各类金融机构老总、国家财政金融行业骨干人才,可谓星光熠熠。这里没有必要一一列举。山财作为总行培训基地,连续多年举办全国金融“干训班”和“教师班”,为各地培训了大批金融干部和教师。现在,这些大学、银行学校、干校的老师分散在全国各地。
陕西财政孕育或支持了xi的财经类大学,如最早的Xi统计学院、Xi基础大学、陕西财贸学院、陕西工商学院、财经学校、商学院、银行学校、干部学校等后来,主体合并为现在的“Xi财经大学”。西北大学曾经以政治经济学(理论经济学)闻名,是大家都知道的“经济学家”的摇篮。但是它没有“应用经济学”,现在的金融学等等都是过去陕西金融人发展出来的。和交大合并后,一批陕西金融人流失到了全国金融系统,或者其他高校,比如人大财政金融学院,地方的西大,陕师大,政法,西外,西财等。他们拿着山菜的火种,在另一个环境里生根开花,找到了自己的新世界。
■金融类83B招生合影
■金融83B班的毕业照
合并后最尴尬的是陕财校友,他们的“母校”没了。虽然合并和他们没有直接关系,但是间接的无形的影响还是挺大的。比如简介简历里,学历一栏,写“陕西财经大学”,她就没了;前面加“原”字,总感觉怪怪的;写“Xi交大”,显然不是,怕人家钻空子;括号里都写,但是我觉得太复杂了。这么小的东西你有什么建议?
我经常遇到这样的尴尬。两年前全国清理干部档案的时候,很多外地的老同学打电话来问怎么办。我四处打听,走了一圈,终于在交大的档案里设法解决了。大部分证明材料都可以查到电子版,有一部分还生死未卜,说移交的时候可能还没搬过来。让我再去一次陕西财政旧址的“图书馆”,然后还得呵呵。对你妈来说不算太丑。母校改嫁,让你改姓。你觉得不舒服吗?这就是广大校友苦不堪言,心中隐隐作痛的原因。就连合并那年的最后一批陕财毕业生,也已经过了“不惑之年”,他们的感受只有自己知道,只能自己叙述。
毕竟大多数都经历过,坚持过。他们是在夹缝中生存,在转折中重生,在发展中蜕变,最有话语权的群体。他们是交大金靖学院的创始人,是山财血脉的传承者。他们中有著名的专家学者,前干部,大部分是我们的老师,还有我留校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该走的都走了,但坚持留下的也不少。这些年的不甘,磨合,适应,重生,奋斗,努力,都可以解释的很清楚。揣摩他们从陕西过渡到交大的心情,类似于交大从上海“西迁”的感觉。
■参观交大西迁博物馆。
在历史的转折中,国家的转折和领导人的决策往往会掀起巨大的波澜。个人只是这个洪流中的一滴水。机遇与挑战并存,大多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高校的合并与扩张,利弊,是非,功过,自有时间去检验和评论历史。与交大陕西金融合并,只是这个历史潮流中的一朵浪花。好在有“金靖学院”,经济金融事业还在发展。
如果说交大是火,那陕西人就是满天。愿交大金靖这艘承载了太多人希望的航船,在时代的大潮中乘风破浪,锐意进取。
作者|马光启|陕西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1、IT大王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由于本站资源全部来源于网络程序/投稿,故资源量太大无法一一准确核实资源侵权的真实性;
2、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故IT大王可能会误刊发损害或影响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与我们联系处理(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与立场);
3、因时间、精力有限,我们无法一一核实每一条消息的真实性,但我们会在发布之前尽最大努力来核实这些信息;
4、无论出于何种目的要求本站删除内容,您均需要提供根据国家版权局发布的示范格式
《要求删除或断开链接侵权网络内容的通知》:https://itdw.cn/ziliao/sfgs.pdf,
国家知识产权局《要求删除或断开链接侵权网络内容的通知》填写说明: http://www.ncac.gov.cn/chinacopyright/contents/12227/342400.shtml
未按照国家知识产权局格式通知一律不予处理;请按照此通知格式填写发至本站的邮箱 wl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