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运门在哪里(郑州转运中心在哪里)

以前曾对街亭的位置进行了一番探讨转运门在哪里,承蒙头条朋友们错爱转运门在哪里,给予不少点评和指导。如今再对木门道位置进行一番探讨,欢迎朋友们指导点评。

伏弩齐飞万点星,木门道上射雄兵。

剑阁至今行人过,犹道军师当日名。

这是《三国演义》中称赞诸葛武侯的诗句,描写蜀汉北伐时期一场重要战役,即蜀军木门道设伏,射杀魏国大将张郃的著名战例。

转运门在哪里(郑州转运中心在哪里)

明代诸葛武侯画像,现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对于战役发生地木门道所在地,虽不像街亭那么说法繁多,但也有三五处备选地,如天水牡丹乡木门村、礼县罗家堡、长道镇、剑阁、勉县等说法,本文拟简单探讨之。

对于木门道的位置,现有的考证文章多以典籍记载为尊,如某某史书曰在何处,某某县志写明就在本县等等,但此种考证方式或有以下不妥之处:

原始典籍记载最为可靠的是《三国志》、《晋书》等,其作者陈寿是同时代修史名家,战争期间在蜀汉政权任职,其记载应是可信的。但陈寿修史秉承太史公惜墨如金之惯例,对战争过程记载很是简略,地名也是一笔带过,并不做过多描述。由于战乱和灾害,史籍有可能损毁严重,还经常有大规模战乱导致的白骨千里的惨状,这样的文化断代后再行接续的史籍,就得靠续写者再次考证了。而古时交通、科技及信息均不发达,再行考证时续写者能否自身前去现场踏勘?古代交通不发达,很多人穷其一生也走不了多少地方转运门在哪里;能否翻阅大量史料?撇开史料毁损丢失不说,如何去收集和检索海量故纸堆和竹简都是难事;是否具有上帝视角的地理知识?很多地方志的编撰者也许一生都未对外面的世界有所认知。故记载的地名是值得商榷的。

所以本文对于探讨原则,拟以原始典籍记载、山川地理形态、古代军事原则和现代基础物理知识为主,这是第一手资料和不会改变的因素,推论出的结论比较可靠的。

一、典籍记载原文

对于史籍资料,以《三国志》、《资治通鉴》等为准。此为官修典籍,修史者皆为史学界著名人物,其中《三国志》编纂者陈寿还是同时代人士,战争时期在蜀汉政权任职,其记录是可信的。

“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谥曰壮侯。”(三国志·魏书·张乐于张徐传)

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六月,亮以粮尽退军,司马懿遣张郃追之。郃进至木门,与亮战,蜀人乘高布伏,弓弩乱发,飞矢中郃右膝而卒。 (资治通鉴·魏记四)

转运门在哪里(郑州转运中心在哪里)

清代演义小说中张郃画像。

概括说来:根据典籍记载,第四次北伐时期,蜀军围攻祁山堡,魏军守备部队坚守祁山、主力部队在上邽(今天水),并从上邽派出援军驰援祁山。但蜀军兵多,而且是诸葛亮多年训练的精锐部队,野战占优,期间有野战中魏军大败的记录,而且据点之外周边所种的麦子也被蜀军割走了。司马懿后遂行稳妥战略,坚守不出。数月后蜀军粮尽退兵,魏军从天水基地出发追击,途中被蜀军设伏射死张郃。

转运门在哪里(郑州转运中心在哪里)

诸葛连弩图例,射杀张郃的很可能是这类兵器。

二、古时道路选择原则

对此战的地点考证而言,道路通行情况是主要因素,故需对古时道路选择的主因做一了解。

对古人而言,道路的选择有其内因,当需要翻越山脉时,通常会先选择一条河流逆流而上,到达分水岭时再越岭,然后再找一条河流顺流而下。这样做的原因有二:

一是在山区,河谷天然是最平坦之处。当地壳运动结束后,山区会有天然的低洼之地,冰雪融水和天然降水会遵循“水往低处流”的物理学原理,在这些低洼处汇集流动,形成河流。随着河流的冲刷和下切作用,还会让河谷发育得越来越成熟,有些原本壅塞的山口也有可能被水流冲开并逐步下切,形成新的谷道。而由于河流水量的历史性变化和季节性变化,一般河谷两侧会留出干涸的河床,这是人类行走最方便的路径,所以古人会寻河谷行进,直至必须翻越分水岭时才越岭。

二是人类远距离行走,水源是最重要的保障。人可以携带数千克干粮或肉干,其热量就可满足人体数天所需,如朝鲜战争志愿军单兵可携带7日口粮的炒面。但强体力劳作,每天至少需要2升水才能维持人体生命基本运行。就算一天进食2斤主粮,背负20千克粮食长距离行进20天是可以的,但一天就得喝2千克水,这个水量是却人体无法携行的,所以必须浔沿途可补充水源之处而行进。

有时还有一种路线选择,就是走山脊,不过因为山脊一般无水源,所以较长的路段就不能通行了,只能是以较短路段和河谷川道结合。如傥骆道在蜀道里虽是最短的,但是有一段无水源,故一直未能成为主流蜀道。

转运门在哪里(郑州转运中心在哪里)

西峡古道情况。

而古代科技水平有限,尚不具备大规模土石方工程作业能力和开凿隧道工艺(似乎只有褒斜道石门隧道是个例,用火烧水激之法开凿),所以旅途的选择只能是尽量沿着河谷行进。如遇到一段河谷险峻陡峭,无法通过时,也有两个选择:一个方法是再找一段比较平坦的支流河谷绕行;另一个方法是修筑栈道,凿洞塞木,铺板通行。

三、古代战争的制约因素

古代战争的制约因素和短板是远距离粮食运输。如秦朝攻打匈奴时,曾有从山东向河套地区运粮,耗费192钟粮食才向前线运输1钟粮食的案例。余在之前一篇小文街亭到底在哪里?(全文) 中,对此也有论述,在此不再重复,条友们如有兴趣可移步查看。根据推断,蜀军从成都陆路运粮至陇右,运输耗费比当在1:75以上。而东汉末年关中和陇右地区因长时间战乱,人口锐减,生态破坏严重,本地区粮食无法承载常驻大部队所需,也就是史书中记载的“陇右无谷”、“徙冀州农夫佃上邽”等事了。

加之驿道凋敝,漕运不畅,也无法利用远距离运粮支撑起大部队的军事行动了。本次战役之前有过“关中大运”之议,应该是准备大规模运输任务,可见此决策对魏国是大事,不过后来由于郭淮在羌人那里筹到了粮食而作罢。这也说明为什么魏军在该地区的兵力如此薄弱?须知此时已经有过前几次北伐了,明显蜀军还会进攻陇西地区,而魏国基本占有整个北方地区,兵力相对蜀国是比较雄厚的。但就是因为缺粮,所以魏军在陇右平时只保持少量部队存在,如有必要,再从关中或中原地区增援。

而诸葛武侯之所以选择绕路很远的祁山道,也是由于军粮运输的原因,他是要利用西汉水漕运运输军粮。而关中至陇右漕运不畅,宝鸡到天水段渭河落差大,河谷险峻,漕船逆行不易,必须陆运,而陆运耗费巨大,魏军从关中至陇右运粮反而不占优。

三、天水至祁山道路情况

天水位于黄河流域的渭河支流藉河河谷,而祁山堡位于长江流域的西汉水河谷,很明显两地间需翻越江河分水岭,这正是问题的焦点所在。诸葛亮之所以选择天水,也是这个原因——此处是整个秦岭山脉坡度最平缓之处,从卫星地图上看,犹如黄土高原向秦岭山脉伸进去了一大块,秦岭的石质山脉在此处被礼县、西和的黄土高原所替代,学术上叫“西秦岭山地间断凹陷地带”,近年来头条上还有天水豁口、汉源河谷之提法,也很是传神。

转运门在哪里(郑州转运中心在哪里)

图中黄圈处即西秦岭山地间断凹陷地带,可见秦岭的石质山地在这里断陷,犹如黄土高原伸了进来。

民国时期入蜀铁路选线,就是确定在这里越岭选线的。当时铁路机车牵引能力有限,自然是寻找最平缓的地带越岭,遂选择了天水市秦州区秦岭乡。为此还修建了天水火车站(现天水电缆厂厂区内沿街老建筑尚在),可惜建国后接受苏联专家提议,为了避开宝天段线路瓶颈,改为在宝鸡市大散关观音山处越岭,是为宝成铁路,使天水错失了一次发展机会。

西秦岭山地间断凹陷地带,按我们前面所说的朔河谷而上,而后越岭,然后顺河谷而下的原则,在祁山堡至天水段可以找出数条越岭道路来,大体数来,从东向西,有稍子坡道、铁堂峡道、木门道、红河道和洛门道等五条道路。

转运门在哪里(郑州转运中心在哪里)

上图为笔者手绘草图,红色为铁堂峡道,黄色为木门道,蓝色为红河道,黑色为洛门道及其支道永坪道,梢子坡道即最东侧白色316国道线位。

1、稍子坡道。

这是现在316国道选择的线路,在齐寿山山腰处翻越稍子坡越岭,进入长江流域。这条道路开始是沿南沟河上行至源头稍子坡处,但越岭后并未直接进入西汉水流域,而是进入了嘉陵江支流白家河流域的娘娘坝河,要到达成县的西河流域还要再次翻越分水岭八盘山,从西河流域到西汉水流域又得越岭,对古人而言的话是比较复杂的行进方式。稍子坡越岭到现在也是316国道天水段的险地,古时更是艰难,杜甫从天水到成县时,也未走此道,而是绕行铁堂峡,可见此路在汉唐时期不是主流道路,或者尚未成路。

2、铁堂峡道。

从天水出发后,溯耤河支流南沟河南行,在皂角镇折西南至店镇,再向南翻越云雾山进入西汉水河谷,然后西南经铁堂峡、天水镇至祁山堡。这条路古时应该是主流道路,有地名可以佐证,如店镇、官屯(现名关同)等。

也有相关历史记载可以佐证:

1.天水店镇乡曾经有一个县制叫黄瓜县。黄瓜县设立于北魏太平真君年间,后周时期废之,其具体位置大约在今店镇乡政府西两沟交汇的三角台地上。北魏在此弹丸之地置县,说明其在交通与军事上具有重要位置。 黄瓜起源于印度,沿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分别传入中国北方和南方,形成华北和华南两个生态类型,其中南方生态型经西南丝绸之路蜀身毒道传入。黄瓜废县处于西南丝绸之路的延伸线上,其得名应与黄瓜沿西南丝绸之路经四川传入天水有关。

2.由店镇乡黄瓜废县出发,向南翻越云雾山至天水市秦州区平南镇关同村。在关同村云雾山南麓泰山庙,曾发现一块元至大元年(1308年)立的石碑,内容为一蜀商从四川出发至河西经商,途经官屯岭(今云雾山)东岱行祠时突发腹痛,向行祠供奉的东岳泰山神许愿,腹痛神奇痊愈。数年后经商成功返回四川老家。至大元年(1308年)捐资重修东岱行祠并勒石为记。这也是证实古代陇蜀间交通走向的珍贵实物。

3.唐肃宗乾元二年(759 年),杜甫从秦州(今天水市)至同谷(成县)时,就途经西汉水上游平南镇与天水镇之间的铁堂峡,还发了名为《铁堂峡》的朋友圈,其中有“水寒长冰横,我马骨正折”的感叹,看来是路况不好,爆胎了。杜工部在秦州时落魄艰难,但诗作甚多,每去一处地方,都有发朋友圈,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行路笔记。

3、木门道。

该道从天水沿藉河西行至藉口,再向西南拐入金家河谷,沿河上行到铁炉乡,向南上山开始越岭,该段山岭即秦岭乡所在地,偌大之秦岭山脉绵延1500公里,独这个天水的小村子以秦岭命名,可见应有其独到之处。查《水经注》可知,此处古称竹岭,即藉河支流金家河与西汉水支流稠泥河、峁水河的分水岭,这段分水岭是由渭河流域穿越秦岭山脉,进入长江流域的海拔最低和坡度最缓的地段。 如前所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天成铁路翻越北秦岭的选线即从这里越岭。秦岭乡有一龙王庙,人称“分水阁”,为当地少见的马鞍形屋架结构,其屋脊正好处于分水线上,大殿的后檐之水南流进稠泥河,过木门道入西汉水,经嘉陵江而入长江,流入东海;前檐之水向北流入铁炉乡缑家店等境内,先投金河、耤河,入渭河而汇入黄河,奔向黄海。

转运门在哪里(郑州转运中心在哪里)

秦岭乡分水阁。

故此处越岭后即可如分水阁南流之水一样,进入稠泥河谷,沿河谷前行至罗家堡进入西汉水河谷,即可南下祁山堡,顺祁山道继续向汉中方向而去。该道上现有木门村,暂以木门道称之。但此道是否系张郃被射杀处,容后再议。

4、红河道。

这条路前半段和上条木门道一致。如木门道段所述,当越岭走到分水岭秦岭乡后,也可以朝西南方向下山至杨家寺,即进入西汉水支流峁水河谷,经杨家寺、红河、草坝至郑家上磨,在郑家上磨折向西南顺西汉水干流而下,经盐关镇至祁山堡。这条道路现建制有红河镇,姑且称为红河道。

5、洛门道。

该道北起武山洛门镇,南溯渭河支流大南河而上,经郭槐、四门至杨河,翻越江河分水岭界牌山,过木树关至崖城,再进入燕子河河谷顺流而下到礼县,进入西汉水河谷。该道还有一条支道,就是到杨河镇后,向东南翻越白草山,顺固城河南下,经礼县固城、永坪至长道镇,也可进入西汉水河谷。

该道也是一条重要的道路,否则礼县县城不会设置于此道与西汉水河谷相交处。洛门也是重要的军事要地,汉代设有“洛门聚”军事据点,防守该路进入渭河河谷的路口。

四、祁山以南的道路情况

天水至祁山堡有上述五条道路,而行至祁山堡以后往汉中回撤的道路情况,也和这场战役很有关系,需要我们予以关注。

以上五条道路从渭河及其支流藉河河谷出发,越过分水岭后全部汇集于小天水镇至礼县县城的这段西汉水河谷里,因西汉水在汉初就是汉江,这段河谷即汉江源头附近,所以可称为汉源河谷。

转运门在哪里(郑州转运中心在哪里)

汉源河谷、成徽盆地、汉中盆地示意图。

到了汉源河谷,再向汉中方向,又该如何行进呢?从大方向上来看,必然是成徽盆地,现建制有成县和徽县,故有此名。这是整个西秦岭山区不多见的一小块盆地,其意义和关中平原至四川盆地中间的汉中盆地一样重要。

从汉源河谷到成徽盆地有两条路,都没有浔西汉水河谷一路前行,这是因为西汉水过了礼县县城之后直至仇池山,这段河谷迂回曲折,险峻难行,古人很快如前述道路选择原理找到了替代路线:寒峡道和黑谷道。

转运门在哪里(郑州转运中心在哪里)

上图为笔者草绘汉源河谷至成徽盆地路线示意图。黄色显示即汉源河谷,从小天水镇至礼县,蓝色为西汉水流向;红色为寒峡路,黑色为黑谷道。

寒峡道起于今礼县长道,溯西汉水支流漾水河南下,经祁家峡、石堡、西和县城,东南翻越红岭山进入西汉水另一条支流石峡河谷,经青羊峡、石峡镇至成县纸坊镇。这条路是杜甫入川时行走的道路,自《铁堂峡》、《盐井》(盐官)后,诗圣丝毫不差地写下了《寒峡》、《法净寺》、《石峡》、《龙门》、《石龛》(八峰崖石窟)、《仇池山》、《积草岭》等诗句,把这条路描绘的清清楚楚,沿途的法镜寺石窟(可惜已毁)、八峰崖石窟、在石峡出土的《新路颂并序》唐代石刻,均能佐证该路的由来已久和曾经辉煌。

黑谷道则是不经过祁山堡,从铁堂峡或稠泥河谷进入汉源河谷后,从白关堡拐向东南行,经汪川、苏城、黄渚、水泉至成县,因这条道经过宋代绍兴年间程俊设立的黑谷关,称黑谷道。南宋年间金人屡屡经该道南下进犯成州。白关堡、黑谷、十二连城和黄渚关等,为该道所经重要关口。此路在南宋时战事频繁,但汉时却鲜有记载,而且此道不经过祁山堡,三国时应该尚未成路。顺便说一句,此路上经过的苏城,是曾经天水市秦城区所辖的22个乡镇中最为偏远,也最贫穷的一个,现在该乡已经撤并了。笔者曾在80年代随母亲去过乡政府,那种赤贫的程度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多年来一直很诧异那么偏远的地方何以有村落存在,现在才知道古代也曾经是重要商道。

五、木门道常规的说法

按照比较通行的说法,木门道就在牡丹镇木门村,稠泥河自北向南流过牡丹镇王家铺村后,东侧的王家梁山和张家坪与西侧为旋帽嘴梁均向河道内伸展,原本宽阔的河谷陡然变窄,延展一段后又逐渐变宽,成为一个椭圆形口袋状河谷忽又变窄,在牡丹镇木门村附近形成一个酷似葫芦状的狭长峡谷。峡谷内两山对峙,壁立千仞,空谷一线,宽仅20-50米,有一将守关,万夫莫开之险。谷口原宽度不足20米,谷口河坝处留存有一条窄窄的小道痕迹,原山体植被茂盛,可见这个地形很适合打伏击战。

转运门在哪里(郑州转运中心在哪里)

牡丹木门道地形图。

不过上世纪以来,因村民挖山采石,继之又炸山修筑牡丹至罗家堡公路,木门峡谷处近东侧山体被挖去一截修成公路,木门处峡谷变宽,遂成为现今人们所看到的情况。山体东侧葫芦状峡谷的瓶颈部的王家梁山山腰处,上世纪90年代还新建有一处武侯祠,祠堂门口有乡民撰写之楹联:

“古道映斜阳,纵一脉秋云两山翠屏难赋诗愁。问村边牧童可知诸葛否?

小溪荡曲岸,觅三国遗韵十里红叶堪作画本。望天际归雁又过木门耶。”

转运门在哪里(郑州转运中心在哪里)

牡丹木门道武侯祠。

天水当地文化研究者也基本认同此处即蜀军伏击张郃处,还有文学家霍松林手书之“木门道”石碑。并且当地政府已经在着手打造“木门道”景区了。

转运门在哪里(郑州转运中心在哪里)

霍松林手书之木门道石碑。

六、木门道战役情况

根据典籍记载,蜀军虽占优,但坚城不下,也是无可奈何,毕竟远程自蜀道而来,重型工程器械无法携带。虽抢割了一些粮食,那也是杯水车薪,大军补给还是要依靠翻越秦岭长途转运而来。不过蜀军有西汉水漕运和木牛(也就是今日有些偏远农村仍在用的独轮车,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成倍提高运输效率)组合转运粮草,效率大增,可以在陇右地区进行较长时间作战。

司马懿来到陇右后,率领魏军依然是老套路,坚守不出,期间被众将领再三催促,无奈之下出兵迎战,卤城(现盐官)一役,魏军大败,遂再次坚守不出。一月后,蜀军粮尽退军时,司马懿派张郃追击,被诸葛亮设伏射杀之。

当时的战场形态是:祁山堡一直由魏军坚守,魏军大部队主力在天水,蜀军主力在西汉水河谷的卤城屯兵。蜀军撤兵时,如前对道路情况的分析,无疑是大部队从盐官沿汉源河谷向西南撤退,到长道镇后向东南拐入漾水河谷,再沿寒峡道向成县方向行进。

所以如设伏在祁山堡以北稠泥河谷的木门村,从军事上来说令人疑惑:伏兵面对敌人的追击部队,身后还有祁山堡的魏军坚守部队,也太冒险了。而且当蜀军撤退时,因为有以上数条道路存在,所以设伏点应该是必经之地,否则如选择路线错误,如魏军追击部队沿铁堂峡道或红河道绕道至西汉水河谷,蜀军设伏部队反倒被包了饺子,以诸葛武侯之谨慎,应该不会做出这种冒险之举。

七、木门之名的出处

以上道路汇合于西汉水河谷之后,从地形上看,必经之路应该是长道镇。这里是西汉水河谷进入漾水河谷的路口,属于魏军追击必过之处,而且已在祁山堡以南,设伏从军事常识上讲较为合理与可信。

至于为什么叫木门,应该从东汉的一段史籍中寻找原因。史载公元169年,段颎受命前往天水(时名汉阳)平定羌人叛乱。在击溃反叛的羌人后,段颎于西县建起了一条宽二十步,长四十里的木栅,并封堵各山谷的谷口,阻止羌人向南逃入武都。从我们前面对天水到祁山堡,再由祁山堡南下的道路情况来看,当年要堵住各个路口,最可能方式是以现礼县县城的燕子河入西汉水河口为起点,向东经礼县西北的永坪河口,然后继续向东延伸至漾水河谷的谷口,这样就可以一举切断陇右通往武都的通道。而张郃中伏之地,就是在当年段颎所修这条木栅的东端,木栅长城与漾水河口东部山体间所留的出入口,故谓之“木门”,也就是现在的长道镇。用导航测量长道镇到礼县的交通距离,现在公路还是沿西汉水河谷逶迤前行,正好是四十里,符合史书对木栅墙长的记载。

转运门在哪里(郑州转运中心在哪里)

段颎木栅示意图,长40华里。

其实从同期史料记载来看,都是在“木门”处设伏射杀张郃,并未提及“木门道”之概念。反而是后人的记载和演义中成为了“木门道”,如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称“木门道射死张郃”,所引用绝句也说“木门道上射雄兵”。这应是后人所为了。

至于还有说法“木门道”是因为此处多木,人们伐木后从此处而出,所以称木门道,此说法也有疑惑。古时西秦岭山区处处都有丰富的木材资源,伐木后的运输各关口都得经过,以此得名木门道,可信度不高。

八、结论

第五次蜀军北伐,撤军期间设伏射杀魏军大将张郃的地点,应该在西汉水河谷转入漾水河谷处,即现礼县长道镇。

以下为同时代史籍中关于此战的详细记录,供头友们参考。并在评论区留下宝贵意见。

附:《街亭到底在哪里》一文,该文中有相关数据可供探讨。

附:街亭到底在哪里?(全文)

司马懿使费曜、戴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馀众悉出,西救祁山。张郃欲分兵驻雍、郿,懿曰:“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亮分兵留攻祁山,自逆懿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懿遇于上邽之东。懿敛军依险,兵不得交,亮引还。懿等寻亮后至于卤城。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不在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已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孤军食少,亦行去矣。”懿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懿病之。诸将咸请战。夏,五月,辛已,懿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汉人获甲着三千,懿还保营。六月,亮以粮尽退军,司马懿遣张郃追之。郃进至木门,与亮战,蜀人乘高布伏,弓弩乱发,飞矢中郃右膝而卒。(资治通鉴·魏记)

明年,诸葛亮寇天水,围将军贾嗣、魏平于祁山。天子曰:“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乃使帝西屯长安,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统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讨亮。张郃劝帝分军往雍、郿为后镇,帝曰:“料前军独能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军隃麋。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诸将皆惧,帝曰:“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帝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天子使使者劳军,增封邑。时军师杜袭、督军薛悌皆言,明年麦熟,亮必为寇,陇右无谷,宜及冬豫运。帝曰:“亮再出祁山,一攻陈仓,挫衄而反。纵其后出,不复攻城,当求野战,必在陇东,不在西也。亮每以粮少为恨,归必积谷,以吾料之,非三稔不能动矣。”于是表徙冀州农夫佃上邽,兴京兆、天水、南安监冶。(晋书·宣帝本纪)

羌众溃,东奔, 复聚射虎谷, 分兵守诸谷上下门。颎规一举灭之,不欲复令散走,乃遣千人于西县结木为栅,广二十步,长四十里,遮之。分遣晏、育等将七千人,衔枚夜上西山,结营穿堑,去虏一里许。又遣司马张恺等将三千人上东山。虏乃觉之,遂攻晏等,分遮汲水道。颎自率步骑进击水上,羌却走。因与恺等挟东西山,纵兵击破之,羌复败散。颎追至谷上下门穷山深谷之中,处处破之,斩其渠帅以下万九千级,获牛马驴骡氈裘庐帐什物,不可胜数。冯禅等所招降四千人,分置安定、汉阳、陇西三郡,于是东羌悉平。(后汉书·段颎传)

© 版权声明
好牛新坐标
版权声明:
1、IT大王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由于本站资源全部来源于网络程序/投稿,故资源量太大无法一一准确核实资源侵权的真实性;
2、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故IT大王可能会误刊发损害或影响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与我们联系处理(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与立场);
3、因时间、精力有限,我们无法一一核实每一条消息的真实性,但我们会在发布之前尽最大努力来核实这些信息;
4、无论出于何种目的要求本站删除内容,您均需要提供根据国家版权局发布的示范格式
《要求删除或断开链接侵权网络内容的通知》:https://itdw.cn/ziliao/sfgs.pdf,
国家知识产权局《要求删除或断开链接侵权网络内容的通知》填写说明: http://www.ncac.gov.cn/chinacopyright/contents/12227/342400.shtml
未按照国家知识产权局格式通知一律不予处理;请按照此通知格式填写发至本站的邮箱 wl6@163.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