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于1891年出生在安徽歙县黄潭源村犁宫在哪里,是当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卓越的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犁宫在哪里,郭沫若曾赞道:”二千年前孔仲尼犁宫在哪里,二千年后陶行知”。
为了纪念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犁宫在哪里,安徽、南京、上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经省(市)委、省(市)政府批准修建了陶行知纪念馆。
纪念馆旧馆为崇一学堂犁宫在哪里,为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幼年就读之所,内陈有陶行知遗物和著名遗联”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纪念馆坐落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中和街。
一进大门,宏伟典雅,风格独特的瞻仰厅展现在你的眼前。迎面大屏风上是陶行知亲笔题写的”爱满天下”四个大字。
厅堂上枋是宋庆龄亲笔题写的”万世师表”匾额,正面为毛泽东题写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金色大字,潇洒飘逸,刚劲有力,是一代领袖毛泽东同志对陶行知先生的誉称。
正中翠柏苍松掩映着陶行知的半身像。前面两根献柱上镌刻的是郭沫若手书的陶行知遗教:”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两边书屏雕刻着陶行知的名言。
2.6米高的陶行知雕像屹立厅堂中央,展现了这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高大形象。他气质超凡,和光满面;他博爱存心,立德建业;他倾情教育,手不释卷;他为国为民,勇往直前。汉白玉的质地,象征着他洁白无瑕的高尚人格。形如磐石的像座,标志着他不惧不屈的坚强性格。青松翠柏,隐示着其言、其德、其业万古长青。
陶行知墓建于1946年12月,面朝东南,墓前有墓碑和牌坊,碑高2米,上刻沈钧儒题字陶行知先生之墓”。牌坊高5米,宽4米,坊额刻有陶行知手迹:”爱满天下”;坊柱联语为郭沫若书写的陶行知遗教:”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毕生从事教育事业,早年留学美国,师从杜威。回国后大力推行平民教育,特别是乡村教育,先后创办了晓庄师范学校、生活教育社及山海工学团等学校。他认为当时流行的教育方法是”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因而提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创办的晓庄师范学校的茅屋礼堂,取名叫”犁宫”,两边对联是”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梁菽麦黍稷下功夫”,另一副是”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
他身体力行,自己着布衣,穿草鞋,同大家一起劳动、教学,这在当时,对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著名学者来说,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他的著作大多是教育方面的,主要有《陶行知全集》(11卷500多万字)。
陶行知一生的思想一直随着时代的演变而不断进步。他原名陶文浚,后来由于赞成”行知合一”的学说,改名陶知行;在实践中,他又觉得行应在知之先,又改名陶行知。
“一二·九”运动后,在党的帮助和影响下,他积极参加抗日民主活动,认识到教育应该为民族、民主革命服务,先后创办了育才学校和和社会大学,培养出不少革命人才,李鹏、张劲夫等都是他的学生。
周恩来同志曾给予他很高的评价,说他是”一个毫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
陶行知一生艰苦朴素,为民众鞠躬尽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他自勉的两句话,更他一生的光辉写照。
他在55岁时,终因操劳过度,不幸去世。毛泽东同志称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题词称他为”万世师表”。他的一生遍及得了党内外、国内外进步人士的普遍敬仰。
竹香
1、IT大王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由于本站资源全部来源于网络程序/投稿,故资源量太大无法一一准确核实资源侵权的真实性;
2、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故IT大王可能会误刊发损害或影响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与我们联系处理(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与立场);
3、因时间、精力有限,我们无法一一核实每一条消息的真实性,但我们会在发布之前尽最大努力来核实这些信息;
4、无论出于何种目的要求本站删除内容,您均需要提供根据国家版权局发布的示范格式
《要求删除或断开链接侵权网络内容的通知》:https://itdw.cn/ziliao/sfgs.pdf,
国家知识产权局《要求删除或断开链接侵权网络内容的通知》填写说明: http://www.ncac.gov.cn/chinacopyright/contents/12227/342400.shtml
未按照国家知识产权局格式通知一律不予处理;请按照此通知格式填写发至本站的邮箱 wl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