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浪卫在哪(清朗未成年人网络环境)

卫是明朝建立政权后创建的一种军队管理体制和驻军机构清浪卫在哪,从中央到地方逐级形成“五军都督府——都指挥使司——卫——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小旗”的军事化管理格局。五军都督府为中央最高军事指挥机构;都指挥使司为各省的军事指挥机关;卫由朝廷根据各地的防卫、战略需要而设置清浪卫在哪,每个卫大抵有军人5600人清浪卫在哪,下设左、右、中、前、后等数个千户所;每个千户所有军人1120人清浪卫在哪,下设10个百户所;每个百户所有军人120人,下设2个总旗;每个总旗有军人50人,下设10个小旗;每个小旗有军人10人。按照这一设置方式,从洪武十八年——三十年(1385年——1397年),明廷先后在黔东南设置了五开卫(今黎平德凤)、镇远卫(今镇远舞阳)、平溪卫(今玉屏平溪)、清浪卫(今镇远青溪)、偏桥卫(今施秉城关)、铜鼓卫(今锦屏铜鼓),因这六个卫地处黔楚边境,史称“边六卫”。五开卫为明代在黔东南设置的第一个卫。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的政权后,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扩张和统治,推行“土流并治”、“拨军下屯”“拨民下寨”的政策,由于当地招降的土司与朝廷派来流官狼狈为奸,腐化堕落,屯军霸占田土,驿站勒派夫马,使人民背负着沉重的苛捐杂税,民不聊生,激起当地人民的奋起反抗。洪武十一年六月(1378年7月),五开洞上黄兰洞侗族首领吴勉率当地农民起义,攻克黎平,直捣靖州、零溪,在九里岗击败靖州守兵300余人,并杀死指挥使过兴父子,明廷于是命辰州卫指挥杨仲名为总兵前往镇压,义军寡不敌众,退师到天府洞(今黎平茅贡、流芳、寨头、青寨一带)的深山老林躲藏与敌周旋,明军迫于罢兵。吴勉凭借天府洞的地利经过七年的修整,洪武十八年四月(1385年6月)再次举行大规模起义,自称“铲平王”, 义军队伍发展到二十万众,黎平的十二处长官司一齐响应之,席卷“八洞”,占据了黔、湘、桂毗连的广大地区,震撼朝廷。于是朱元璋遂派六子楚王朱祯挂帅,亲率护卫兵6500人,信国公汤和为征虏将军,江夏侯周德兴为副将军,率领30万大军进行征剿,大军步步为营,在诸洞派兵分屯立栅,降服当地长官司,与侗民杂耕,逐步瓦解吴勉农民起义军队伍。吴勉在四处夹击无援的情况下,带领余部回到上黄老家一带,不久被敌以计诱擒,其儿子吴禄也同被官兵逮捕,械送南京,处斩就义,平息了长达八年的黎平诸洞农民起义。随后朝廷诏朱祯还朝,留汤和领兵戍守五开洞弹压,并在此设置五开卫。

  五开洞旧时亦称五垴寨,因有府署岭、前所岭、文庙岭、开泰岭、副爷垴五个坡岭而得名。五开卫建在五开洞的今黎平县城关后街一带,坊间称为“濫衙门”。洪武十九年(1386年),征虏将军周骥创建五开卫土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五开卫指挥使姜瞻修筑五开卫石城,修城历时60天,当时的规模为清浪卫在哪:周长一千二百二十四丈八尺(4082.7米),城高二丈一尺(7米),脚宽一丈五尺(5米),收顶一丈一尺(3.7米);修有城门四座,东门为青阳,西门为永宁,南门为迎薰,北门为拱辰,各门建有五丈余高的一座城楼,并各配有一座卡房;设有炮台五个,从东至南有炮台三个,从南至西与北至东各有炮台一个;建有角楼五个;在炮台上盖有铺楼三十七串,一千二百一十九间;修有入水洞五个与出水洞八个。城外围修有壕沟一千二百三十四丈(4113米),宽三丈三尺(11米),深一丈三尺(4.33米)。后来因战争破坏和年久失修,曾多次进行过重修,明清时期这里城池坚固,易守难攻,为兵家必争之地,被誉为“铁黎平”。解放后,因城镇扩建而被毁,现仅存有东、南两个城门拱门。

  五开卫设置时,同时设有黄团、铜鼓、铁炉、江团、三里坪、西楼、石家、永平八个驿站与靖州卫相连。最初只在卫城设立左、右、中、前、后五个所。洪武十九年(1386年)十一月,开始在卫城外设置平茶所(驻今湖南靖州县平茶镇所在地,在卫城东九十里)。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九月,增设黎平所(驻今黎平县德凤街道黎平所所在地,在卫城西南三十里)、中潮所(驻今黎平县中潮镇所在地,在卫城东南四十里)、铜鼓所(驻今锦屏县铜鼓镇所在地,在卫城东北九十里)、新化所(驻今锦屏县新化乡新化所所在地,在卫城东北五十里)。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十一月,又增设平屯所(驻今湖南靖州县新厂镇四乡所在地,在卫城东一百二十里)、龙里所(驻今锦屏县隆里乡隆里所所在地,在卫城东北八十里,后改名为隆里所)、新屯所(驻今黎平县高屯镇所在地,在卫城东北二十里)、武阳所(驻今黎平县坝寨乡所在地,在卫城西五十里)、长春所(驻今黎平县中潮镇长春所在地,在卫城东南六十里)、平和所(驻今黎平县德顺乡龙安所在地,在卫城东北八十里)、怀仁所(驻今黎平县洪州镇阳朝所在地,在卫城东南一百三十里)。洪武三十年(1397年)三月,五开卫上婆洞(今锦屏启蒙)林宽率领农民起义,义军攻克隆里所,千户吴得、镇抚井孚战死,湖广都指挥使齐让调兵前往镇压,当年十月平息起义,为遏绝义军出没之路,将五开、靖州卫之间的铜鼓所升设铜鼓卫。建文元年(1399年),五开卫被废。建文四年(1402年),复置,并将武阳所改为中中所,以其地为天甫屯;平和所改为中左所,以其地为龙安屯;怀仁所改为中右所,以其地为阳朝屯。三个所都移入卫城内。成化二年(1466年),迁中右所出卫城到洪州、中中所到播阳;长春所并入中潮所,其地改为堡。至此,五开卫共辖城内6所与城外10所以及72屯、308堡,形成了卫、所、屯、堡的防戍网络体系,与地方土司、洞寨犬牙交错相制。

  五开卫属湖广都司,明廷设置的官员为指挥使1人(正三品)、指挥同知2人(从三品)、指挥佥事4人(正四品)、镇抚2人(从五品)、经历1人(从七品)、知事1人(正八品)、吏目1人(从九品)、仓大使和副使各1人。五开卫的第一任指挥使是王载。千户所为正千户1人(正五品)、副千户2人(从五品)、镇抚2人(从六品)。百户所为百户1人(正六品)。明末清初,朝廷对卫所官员进行了调整及裁减,卫改设参将、副将、游击,千户所改设千总,百户所改设把总。

  五开卫设置后,按朝廷规定在卫、所、屯派驻有军士,并将他们另立为军户,军户的来源主要有随从征战留下来的部队、元朝投降归附的官军、犯法被谪发的充军者以及垛集的外来人员,他们可以世袭。驻军分为旗军和屯军两种。旗军由朝廷拨发饷粮,实行三分御守七分耕种,以劳养武;屯军以屯田自种自给,每名屯军屯田24石,再加6石为冬衣布花之费,共30石(约合现在的5亩)。据史料记载,明洪武设五开卫时,有旗军33460名,屯军4570名;永乐年间,有旗军3147名,屯军763名;嘉靖年间,有旗军2116名,屯军345名;万历年间,有旗军2116名,屯军300名,并开始废屯军。清顺治年后,朝廷废除卫所制度,变“军户”为“民户”,军民合一,统归属贵州黎平府。

  明廷在五开洞设卫驻军后,将当地侗苗农民和土司的大片土地圈占用以屯军,造成大批农民失去土地,被迫往山区迁徙,流离失所,致使明初当地农民反抗起义频繁发生。据史料记载,五开卫的屯军明代围屯的土地达258处1252多顷。为了让军士们安心屯田戍边,明廷规定他们可带家眷随同定居共垦,同时鼓励他们开荒造田耕种,分发给耕牛、种子、农具等生产资料,种出的粮食除上缴公粮外,剩余的自给支配,改变了当地土地所有制结构和农业生产落后的现状,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

  五开卫还设立了卫学,教化屯守戍边的军士子弟,向他们传播儒家思想文化和中原的先进文化,起初是由谪发充军来的文官任教,后来由朝廷安排教授、学正、教谕及训导专门执教。永乐初年的杭州府教授顾谅与正德年间的工部侍郎、诗人、画家陆洙就是被贬谪到五开卫开创汉文化教育先河的人,他们在五开卫施教的影响和故事流传至今,现黎平话被称“小北京”与他们传播影响有很大的关系。由于汉文化教育基础较好,五开卫学人才辈出,明代培养出进士2人、举人31人,黎平的第一个举人就是五开卫隆里所隆庆元年(1567年)中举的王大臣。

  五开卫设立后的28年,明廷又在此设立了黎平府,府属贵州,此后至清初,为卫、府分属楚、黔未统一的问题,一直发生争执,直到清雍正五年(1727年),朝廷才将五开卫改为开泰县、铜鼓卫改为锦屏县,划属贵州黎平府管辖,五开卫从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黎平因为明代建卫设府的第一城,成为了贵州东南部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中心,是全省具有重要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

清浪卫在哪(清朗未成年人网络环境)

© 版权声明
好牛新坐标 广告
版权声明:
1、IT大王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由于本站资源全部来源于网络程序/投稿,故资源量太大无法一一准确核实资源侵权的真实性;
2、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故IT大王可能会误刊发损害或影响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与我们联系处理(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与立场);
3、因时间、精力有限,我们无法一一核实每一条消息的真实性,但我们会在发布之前尽最大努力来核实这些信息;
4、无论出于何种目的要求本站删除内容,您均需要提供根据国家版权局发布的示范格式
《要求删除或断开链接侵权网络内容的通知》:https://itdw.cn/ziliao/sfgs.pdf,
国家知识产权局《要求删除或断开链接侵权网络内容的通知》填写说明: http://www.ncac.gov.cn/chinacopyright/contents/12227/342400.shtml
未按照国家知识产权局格式通知一律不予处理;请按照此通知格式填写发至本站的邮箱 wl6@163.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