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杜诗好在哪里的信息

在南阳历史上杜诗好在哪里,与召信臣齐名的另一位太守,就是东汉初年的杜诗。上一篇文章说过,召信臣被南阳百姓称为召父,而这位杜诗,则被南阳百姓称为杜母。

问题来了,杜诗分明是一个杀伐决断、平定四方的大男人,南阳百姓为何叫他“杜母”杜诗好在哪里

杜诗(?-38),字公君,河南汲县人。青年时期就才华出众,处事公平,办事干练,有主见,能决断,很受光武帝刘秀的赏识,建武元年,一年内三次升迁为侍御史,使建都不久的洛阳安定下来。建武七年(公元31年),杜诗迁升为南阳郡太守。

南阳当时为“帝乡”“南都”,皇亲国戚甚多,难以治理。但杜诗以身作则,秉公执法,节约俭朴,为政清平,因诛除强暴在百姓中树立了很高的威望,使百姓安居乐业。他在经济上注重发展农业生产,组织农民治坡地、修池塘,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并对西汉召信臣组织建设的水利工程加以彻底修整,使南阳郡内黎民百姓殷实富足。

关于杜诗好在哪里的信息

南阳府衙

杜诗还坚持农业、工业并举,以科技促进工农业发展的为政之道,为南阳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宽阔的道路。他善于出谋划策,爱护民众,尽量减少劳役。杜诗在南阳郡任职7年,“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政化大行”。

在南阳任职期间,杜诗做了两件很有意义的事杜诗好在哪里:一是兴修水利,一是制作水排。

兴水利

廉吏能拒贿,能臣重治水。

秦汉时期,南阳盆地的农业灌溉以汉水的支流唐白河地区的发展最为显著,而唐白河的灌溉又以今河南的宛城、卧龙、邓州、唐河、新野一带较为发达。唐白河地区为浸蚀、冲积平原,年降雨量约900毫米左右,气候温和,适于作物生长。农田水利在西汉后期,特别是在召信臣担任南阳太守时期,有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由于西汉末年的连年战乱,南阳一带的水利工程一度破坏严重,许多水利工程失修废弃。

关于杜诗好在哪里的信息

南阳白河湿地公园

杜诗出任南阳太守后,从为民造福出发,对60年前召信臣在南阳任太守时兴建的水利工程进行了全面的疏竣修复,并进一步完善水利工程,扩大灌溉范围,全郡可灌农田从西汉时的5000顷扩大到4万顷。南阳水利事业的进一步兴盛,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史载,杜诗“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

制水排

所谓“水排”,就是利用水力推引的鼓风器具,用于冶金。生铁的早期发明,是中国对世界冶金技术的重要贡献,东汉时期南阳一带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冶铁中心。生铁冶炼需有较高的炉温,而当时人工风屉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鼓风技术的改进与提高迫在眉睫。

在杜诗的倡导推动下,冶铁官员组织能工巧匠积极探索生铁冶炼鼓风装置的改进,充分利用南阳一带水利资源丰富的优势,人力驱动(人排)发展到用畜力和水力驱动(马排、水排),结合冶铁实际制作的水排较好地适应了鼓风需要。水排至迟在公元1世纪上半叶在南阳地区已较多地使用,这对生铁冶铸的发展有着极重要的意义,是东汉冶铁技术的重大创新。

《后汉书·杜诗传》说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的功效不仅比人排高,比马排也高得多,《三国志·魏志·韩暨传》评价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前。”杜诗利用水利资源发展冶铁事业的创举,是现代社会以前能源供给中最有意义的突破之一。

留传说

召父在南阳留下了神秘的传说,南阳民间关于杜母的传说同样十分感人。

说当时有一个瞎眼的老太太,带着儿子苏小二过日子。苏小二靠给大商人刘大麻子家担水换工,用这些微薄的收入养活老母。刘大麻子是个奸商,总是想着歪点子克扣工钱。苏小二是个老实人,吃了亏说不出来,苦水只能一个人往肚子里咽。

有一年年底,苏小二到刘家讨要一年担水的工钱。刘大麻子三算两不算,耍赖说苏小二还了租水桶、扁担的钱外,倒欠他三两银子。苏小二不服,据理力争。刘大麻子狡辩说:“井是我家的,你把我家的水担来倒进我缸里,凭什么要工钱?”并且刁难说:“如果你能把井放到桶里,我就给你十两银子杜诗好在哪里;你要办不到,就倒还我二两银子。”

苏小二无论如何也没法把井放到桶里,气得直掉眼泪,就和刘大麻子吵了起来。围观的人一个个干瞪眼没办法。

这时,刚好杜诗微服私访路过此地,听到有人吵架,便上前打问。

苏小二将刘大麻子赖账的事和井放到桶里的难题一五一十地说了。杜诗轻松地笑了一笑说:“这有何难。”他命人拿来笔墨,信手在扇子上写了一个“井”字,随手扔进桶里,朗声笑道:“这不是把‘井’放到桶里了吗?”刘大麻子无奈,只得把十两银子支给了苏小二。

苏小二双腿跪下千恩万谢,询问恩人姓甚名谁,家住何处。杜诗的随从说:“这位是杜……”他的话还没说完,杜诗忙止住说:“我叫杜某,家住十字大街。”

而苏小二听成了“杜母”。他回家后把讨账的事告诉了母亲。母子二人到十字大街寻找“杜母”致谢,怎么也打听不到,便在十字街口照壁的砖上刻了“杜母”二字,每天来拜上三拜。

此事传开,南阳城的人们都尊称杜诗为“杜母”。

传说终归只是传说,但杜诗的富民之举、爱民之心,使南阳百姓把他当父母一样尊重和抬爱,这是无可否认的。否则,也不会在他离任许多年后,把他供进独山旁边的三太守祠。

当时南阳百姓把他与60年前的召父相提并论,不过,这样只能委屈杜诗这个大男人了。“前有召父,后有杜母。”杜诗这个大男人、优秀太守,只能屈尊成为杜母了。

也正因为如此,中国才有了父母官这一独特的称谓。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谁心里装着老百姓,谁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老百姓就忘不了谁。2000年过去了,如今南阳城里还有以杜诗的名字命名的道路:杜诗路。

© 版权声明
好牛新坐标
版权声明:
1、IT大王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由于本站资源全部来源于网络程序/投稿,故资源量太大无法一一准确核实资源侵权的真实性;
2、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故IT大王可能会误刊发损害或影响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与我们联系处理(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与立场);
3、因时间、精力有限,我们无法一一核实每一条消息的真实性,但我们会在发布之前尽最大努力来核实这些信息;
4、无论出于何种目的要求本站删除内容,您均需要提供根据国家版权局发布的示范格式
《要求删除或断开链接侵权网络内容的通知》:https://itdw.cn/ziliao/sfgs.pdf,
国家知识产权局《要求删除或断开链接侵权网络内容的通知》填写说明: http://www.ncac.gov.cn/chinacopyright/contents/12227/342400.shtml
未按照国家知识产权局格式通知一律不予处理;请按照此通知格式填写发至本站的邮箱 wl6@163.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