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佳
绿意盎然的石门县南北镇茶园
盛夏缤纷湖红茶产地在哪里,沅澧两水穿境而过湖红茶产地在哪里,款款东流湖红茶产地在哪里,地处武陵山脉与雪峰山脉交汇之地的常德江河湖满,是久负盛名的鱼米之乡。然而,据2014年统计,洞庭之西、桃花源里的常德,仍有建档立卡贫困村396个、贫困人口37.6万人。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乘着东风,常德市高举产业扶贫大旗,因地制宜发展“常德红茶”公共品牌,以品质塑造品牌,以品牌赢得市场,以市场激活百姓,重燃了湖南红茶之魂,红色希望涌动在沅澧大地,桃花源里“怡然自乐”的千年愿景逐渐成真。
筑品牌
红茶之魂燃起来——
今年4月,国家农业农村部公布对312个农产品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并颁发登记证书,具有“金红汤、花蜜香、甘醇味”的“常德红茶”榜上有名。
“全力打造好常德红茶市域公共品牌,使红茶产业成为我市最具特色的优势产业,既能成为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也为全市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战略的实施做出更大的贡献。”常德市供销社理事会副主任、市茶业协会会长余少尧表示。
具有“金红汤、花蜜香、甘醇味”的常德红茶
大力发展“常德红茶”品牌,这与湖南红茶的历史不无关系。据1915年12月30日湖南《大公报》记载:“湖南红茶进入大发展时期,与祁红、建红三足鼎立,是中国三大红茶之一。”我省的红茶出口最高峰时曾占到了全国红茶出口的2/3。在安化黑茶闻名之前,常德市曾是全省茶叶种植面积最大的市州,是我省重要的茶叶产区。石门县是宜红茶的发源地之一湖红茶产地在哪里;桃源县是湖南红茶的原产区之一,也是主要的产区;桃源茶厂是湖南红茶最早的核心企业,其生产的湖红工夫红茶出口欧洲市场直至二十世纪末期……历史可追溯到清朝的常德红茶孕育了湖南红茶之魂。
然而到了现代,斯里兰卡、肯尼亚、印度等国家的红茶竞争呼啸而至,加之国家取消了对茶叶的外汇出口补助,内外交困之下,湖南红茶市场萎缩受创,日渐式微。
随着我国红茶产业快速发展,复兴湖南红茶,重铸湖南红茶品牌,将为湖南茶业注入新活力,也将为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贡献重要力量。
一场构筑“常德红茶”品牌的大行动正式拉开——
强化顶层设计。近年来,常德市市委、市政府把“常德红茶”作为“常德品牌·中国品质”的重点农产品品牌之一,成立了常德茶叶领导小组、常德红茶产业发展专项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出台了《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常德红茶产业三年发展规划》《常德红茶产业发展奖补办法》等文件,确立了“主攻红茶”的发展思路。
强化品质基础。为突出打造“常德红茶”区域公共品牌,不断提升茶业品牌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常德市茶业办联合相关机构和专家,制定了《常德红茶茶园栽培管理技术规程》、《常德红茶加工技术规程》和《常德红茶产品标准》,通过建立“常德红茶”的标准体系,把生产推向标准化,把产品做到安全化,以获得良好的品牌效应,促进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常德红茶”品牌形象标识
强化品牌形象。一方面,常德市确立了以一片茶叶承载沅澧二水,雪峰、武陵山脉,桃花源等元素的“常德红茶”形象标识和“游世外桃源,品常德红茶”的宣传语。另一方面,常德市积极主动争取主流媒体,对全市茶叶产业进行了持续系统地宣传和报道,同时,重视节会平台作用,一年来全市共举办、参加各类节展会40多场次,不断巩固提升了“常德红茶”的影响力和认知度。
武陵红喜获“2019世界红茶产品质量推选活动”金奖
石门县、桃源县获得全国茶业百强县称号;渫峰牌“常德红茶”获2019世界红茶质量评比大赛最高奖“大金奖”,贡品武陵红获金奖;百尼茶庵、君和、武陵红入选“湖南红茶十大企业品牌”;马杰、郑启明获评“湖南红茶十大杰出工匠”……“常德红茶”正迈着铿锵的步伐,点燃湖南红茶之魂,开启脱贫致富之门。
兴产业
红色希望涌起来——
夏日炎炎,锄草施肥,采摘夏茶……石门县壶瓶山镇龙池河村八峰山茶园一派繁忙。“现在一亩可以收益8000多元,多亏了有机认证。”年过花甲的村民徐远志笑容满面地说。
八峰山茶园喜采茶
八峰山茶园是湖南楚韵茶业有限公司的茶叶基地。该公司通过无偿为基地提供良种茶苗、有机肥料、除草机,安装太阳能绿色防虫灯 ,免费组织茶叶生产技术培训等措施 ,促进有机茶生态茶园建设,成功转换龙池河村有机生态茶园3000多亩,使该村茶农的收入由原来每年每亩2000多元增加到6000多元,高的突破10000元。依靠茶叶产业,村民生产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像楚韵茶业这样通过标准化茶园基地建设提高茶农收入和增强产业竞争力的企业并不少。为提升茶叶品质,常德市始终把提升茶叶质量安全放在首位,从茶园培管、采摘加工、贮藏保鲜、包装装璜、商品销售等环节着手,全面建设标准化茶园示范基地。目前,全市处于有机转换期的茶园3.1万亩,持续认证有机茶园达1.75万亩。
以标准基地引领茶叶产业发展只是常德市全面推进“常德红茶”产业发展、激活产业脱贫内生动力的方式之一。
近年来,为统筹协调全市红茶产业发展,全面提高茶农收入,常德市里成立了“常德红茶产业发展促进会”、茶叶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共同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
在生产上,常德市鼓励茶叶企业引进先进加工机械设备,进行产品研发、工艺提升、扩大生产规模。目前,常德市茶叶加工水平和卫生条件得到大幅改善,生产、发酵不落地已成常态,大宗茶采摘基本实现机械化,全市达到“四化”标准的生产线39条,比上年增加7条,茶叶产品品质得到明显提高。
位于石门县白云山巅的生态有机茶场 王勇摄
在产品上,常德市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茶叶产业正逐步从粗放型向精细化、从分散式向集约式、从名优茶向大众茶的转型,从礼品茶向商品茶、从绿色无公害向生态有机、从人工向机械化、从单一产业向三产融合的升级,呈现出红茶增、绿茶黑茶减,大宗茶增、名优茶减的整体格局和“春季名优红绿茶、夏秋季大宗出口茶”为主的生产加工格局。
在营销上,常德市在巩固提升本地市场的同时,不断拓展外地市场,积极探索出口渠道,聚焦品牌抱团发展。一方面培育和壮大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开辟外地市场,目前,全市茶叶生产和销售企业在淘宝、天猫、京东、微信、832消费扶贫、供销e家等电商平台开设网店近百个,销售单品数千个。此外,在全市茶叶集中种植区实施“桃源一路一区一廊四地五带多园”、“石门夹山禅茶小镇—白云山茶文化公园—壶瓶山茶山花海—长梯隘红石林”、“澧县码头铺—桐溪—太青山”等茶旅融合项目,重点打造集“观茶景、品茶味、游茶园、吃茶食、听茶事”于一体的茶旅走廊,弘扬常德茶文化,延伸茶叶产业链。
游人如织的茶园
近三年来,通过政策激励,常德市撬动民间资金近10亿元投资茶叶产业。截至2019年,常德市茶园总面积34.5万亩,增长2.1%;其中无性系良种面积达21.3万亩,有机茶园1.9万亩,改造低产茶园3.12万亩。干毛茶总产量4.8万吨,增长6.7%;其中红茶产量1.5万吨,增长36%。直接或间接出口茶叶6464吨,出口货值9480万元;其中红茶出口3750吨,出口货值5000万元。茶业综合产值突破90亿元。
“以打响‘常德红茶’区域公共品牌为重点,全力打造湖南红茶产业第一集群、第一产区、第一品牌,争当湖南红茶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在今年常德市茶业工作座谈会上,“三个第一”的目标让“常德红茶”一展野心。
今年,常德红茶产业发展专项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台了《常德红茶产业发展奖补办法》,通过“项目带动、企业投入、茶农参与”相结合的办法,采用八项奖补措施,推动“常德红茶”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极大地调动了茶企、茶商、茶农和有关部门发展“常德红茶”的积极性。
排排茶树如舞动的丝带绿染武陵 王勇摄
产业如火如荼地兴起来了,“常德红茶”带动百姓脱贫致富的能量被不断激发,武陵山的小康梦也涌进了山民们的心间——
富百姓
红火日子过起来——
6月4日,湖南红茶产业发展促进会向桃源县杨溪桥镇蔡家塘村授牌,该村成为“湖南红茶”首个扶贫示范村。
地处乌云界保护区的蔡家塘村属于省级贫困村。近年来,该村与桃源县君和野茶开发有限公司合作,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由该公司在该村收购成熟茶园425亩,将杨溪桥镇1678个贫困人口纳入受益范围,以委托帮扶的方式,由公司进行统一管理、统一经营,按照村集体10%、企业20%、贫困户70%的利润分红分配比例,培育村集体经济,帮助当地贫困户脱贫。
桃源县君和野茶开发有限公司 颜幸民摄
着力依托龙头带动,不断扩大产茶规模,提升种茶效益,带动农户脱贫只是“常德红茶”带动贫困人口发展茶叶产业,为贫困户提供了更多增收门路的一个篇章。
立足茶业资源优势,高擎“常德红茶”这一区域公共品牌,常德市始终注重茶叶产业发展和精准扶贫有机结合,使常德红茶产业成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产业。
一方面,着力培育涉茶新型经营主体,实行以茶为主和一户一策的精准扶贫策略,带动周边农户共兴茶产业。与此同时,还联结农户促增收,通过直接帮扶和委托帮扶的形式,形成“一户一业”甚至“一户多业”。另一方面,在常德,每个茶叶产区都建立了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体系——每个茶叶生产村配置了1名产业指导员,为贫困户发展茶叶生产提供了及时准确的技术指导,确保茶叶生产顺利进行。
此外,还借助茶叶生产平台,通过委托帮扶,带动贫困户参与产业分红和直接参与产业发展增收。
石门县通过茶叶产业带动2.7万个农户,其中贫困户4514户,13035贫困人口依靠发展茶叶产业实现脱贫致富。山区主产茶乡镇农民80%现金收入源于茶叶,年亩平鲜叶收入4000多元,形成了“哪儿种了茶哪儿就能致富”、“哪儿要致富哪儿就要种茶”的共识,形成了农民主动植茶、自发种茶的局面。石门县被评为“2017年度中国茶业扶贫示范县”。
青青茶叶变“金”叶 王勇摄
桃源县围绕茶产业转型升级,在茶庵铺镇、杨溪桥镇等茶叶主产乡镇,通过“四共”产业融合、“一地生四金”增收和“负面清单”激励等方式,推行“基地共建、茶旅共营、风险共担、收益共享”模式,辐射带动贫困茶农5000余人,建成18000亩茶叶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基地,贫困户人均年增收1500元以上。
澧县茶叶主产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73户、3964人,其中4家茶叶企业、13家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联结贫困户892户、2645人。至2019年底,889户、2639人顺利实现精准脱贫。余下3户属于兜底户,每年可以享受流转土地种植茶叶带来的稳定收益1700元以上,人均280元以上。
……
在常德,“常德红茶”冲破了武陵山脉的阻隔,青青茶叶已变身成脱贫致富的“金”叶,绘就出全面小康的幸福画卷。
今后,常德市将继续按照开放强市产业立市的战略部署,加大力度“主攻红茶”,着力打响“常德红茶”品牌,构建以“常德红茶”市域公共品牌为主导、县域红茶公共品牌和企业红茶品牌为支撑的红茶品牌体系。着力研究茶叶消费市场、适销对路产品、市场品饮习惯和方式、种植和加工技术、营销模式等5个方面下功夫,加快发展常德红茶产业,助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精准扶贫。
茶农采茶忙 王勇摄
“原来家里是土砖房,现在家里已经修了平房,家里电通了,路也通了,水也通了”石门县白云山国有林场金环村村民刘定英开心的说。自从到茶园基地务工,一天下来,可以挣到100多元。
未来,桃花源里“怡然自乐”的美好生活跃然眼前——
[责编:肖静]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1、IT大王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由于本站资源全部来源于网络程序/投稿,故资源量太大无法一一准确核实资源侵权的真实性;
2、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故IT大王可能会误刊发损害或影响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与我们联系处理(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与立场);
3、因时间、精力有限,我们无法一一核实每一条消息的真实性,但我们会在发布之前尽最大努力来核实这些信息;
4、无论出于何种目的要求本站删除内容,您均需要提供根据国家版权局发布的示范格式
《要求删除或断开链接侵权网络内容的通知》:https://itdw.cn/ziliao/sfgs.pdf,
国家知识产权局《要求删除或断开链接侵权网络内容的通知》填写说明: http://www.ncac.gov.cn/chinacopyright/contents/12227/342400.shtml
未按照国家知识产权局格式通知一律不予处理;请按照此通知格式填写发至本站的邮箱 wl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