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州在哪里的简单介绍

汉州在哪里的简单介绍

根据近80多年来的考古发现 汉州在哪里,在距今4500~3000年左右汉州在哪里,古蜀国的先民就在今广汉三星堆镇的三星堆一带劳动、生息 汉州在哪里,创造出早期蜀文化。出土的玉器、石器、手工艺品与房屋遗迹,说明上述地域当时即有一定规模的手工业、农业和建筑业。三星堆周围的古 蜀文化遗址群为一道坚固的土埂围护着 ,其间出土有酒器、食器、雕花漆木器、象牙、青铜人像、祭祀礼器,以及大型建筑遗迹等。

(以下资料截止日期1985年左右,敬请注意)

第一节 雒 县汉州在哪里的简单介绍

《汉书·地理志》载汉州在哪里:“广汉郡,高帝置,……,县十三:……雒,……。”《华阳国志·蜀志》说:“广汉郡,高帝六年置。”雒县因雒水流经县境而得名。《水经·江 水注》载:“雒水出雒县章山。”《元和郡县图志》载:“县南有洛水,因以为名。”

《舆地广记》:“洛水出章山,南径洛县,因取名焉 (雒通洛) 。”雒县故城,清乾隆 《汉州志·古迹》记:“废雒县在今州治北一里许。”清嘉庆《汉州志·雒城砖考》载:“在今汉州北门外金坪街五里巷左右是。”至隋代,雒县县城始徙今治 (雒城镇) 。

《后汉书·志第二十五·郡国五》载:“雒:刺史治。”

《四川通志·地舆沿革》 记:“元封五年 (前106年) 置十三州刺史,此为益州,……刺史治雒。”

新莽时期 ( 9 ~23年) ,改益州为庸部,部牧驻雒县。又改广汉郡为就都,改雒县为吾雒。

公孙述据蜀时期 (25~36年) ,改广汉郡为子同郡,雒县为其属县之一。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 (36年) ,公孙述败亡,复置益州和广汉郡,雒县为广汉郡属县,益州刺史仍治雒。

安帝元初末,广汉郡由涪 (今绵阳) 移治雒县。《四川通志· 地舆沿革》载:“ (灵帝) 中平五年 (188年) ,刘焉为益州牧, (州治) 徙绵竹,(献 帝) 兴平初徙居成都。”但雒县仍为广汉郡治,并延续到曹魏时期。

《三国志·魏书四》载:魏元帝景元四年 (263年) ,魏灭蜀 ,“分益州为梁州”。广汉郡改属梁州,雒县仍为郡治。

西晋泰始二年 (266年) 改广汉郡为新都郡,咸宁三年 (277年)改新都郡为新都国, 太康四年 (283年) 国除,复置为新都郡,太康六年析新都郡复置广汉郡,均治雒县。新都郡和广汉郡都隶属梁州。太安二年 (303年),李雄据蜀建大成国,并新都郡入广汉郡, 雒县属广汉郡。

东晋时期 (317~420年) ,广汉郡仍属梁州 ,雒县为郡治。刘宋时期 (420~479年) ,广汉郡改属益州 ,郡治雒县。明帝泰始五年 (469年), 在雒县境内侨置西遂宁郡,郡治在今广汉县新华乡境。南齐至萧梁承圣元年,上述建置 沿袭未变。萧梁承圣二年 (553年) ,西魏占领蜀地,广汉郡改属东益州 ,雒县仍为郡治。西遂 宁郡继续侨置。宇文觉灭西魏建立北周 (557年) ,广汉郡初改属新州 ,后复属益州汉州在哪里;废西遂宁郡为怀中县,雒县仍为广汉郡治。同时,方亭县 (今什邡县) 与雒县合并,仍称雒县。

汉州在哪里的简单介绍

隋文帝开皇元年 (581年),废益州和广汉郡,改置蜀郡,雒县为蜀郡辖县。开皇三 年 (583年) ,改蜀郡复置益州。开皇十八年 (598年) ,改雒县为绵竹县 ,原绵竹县更 名孝水县。仁寿三年 (603年) ,于玄武县 (今中江县) 置凯州,绵竹县 (原雒县) )为 其属县。炀帝大业二年 (606年) ,又改益州为蜀郡,废凯州。次年,雒县恢复原名 ,还属蜀郡,撤销怀中县。

唐高祖武德元年 (618年) ,改蜀郡为益州。次年,分雒县置什邡县。武德三年,析 雒县置德阳县。

第二节 汉 州汉州在哪里的简单介绍

武则天垂拱二年 (686年) ,于雒县置汉州 ,领雒、绵竹、德阳、什邡、 金堂等 5 县,以雒为州治。玄宗天宝元年 (742年) ,改汉州为德阳郡。肃 宗 乾 元 元年 (758年) ,复改德阳郡为汉州。唐朝时期的汉州 ,隶属剑南道西川节度使。

五代十国时期 (907~960年) ,前蜀、后唐、后蜀建置仍如唐制。

北宋太祖乾德三年 (965年) 灭后蜀 ,置汉州德阳郡,领雒、什邡、德 阳、绵 竹 4 县,隶属西川路,雒县为郡治。嘉祐四年 (1059年) ,改西川路为成都府路。南宋时, 汉州德阳郡仍置,领县与北宋时同。

元世祖中统元年 (1260年) 复置汉州,领什邡、德阳、绵竹 3 县 ,撤销雒县建制, 由汉州直辖原雒县地区,以原雒县治为州治。中统三年,建陕西四川行中书省,汉州属 之。至正二十二年 (1362年) ,明玉珍在蜀称帝,建立大夏国,复置雒县。

明太祖洪武四年 (1371年) ,太祖灭大夏国。同年,省雒县入汉州,仍领 3 县。明 末,张献忠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权,建置沿旧。

清初,仍如明制。康熙二十六年 (1687年) ,降汉州为散州 (单州) ,不再辖县(见 清乾隆、嘉庆《汉州志》) ,隶属成都府,沿袭至民国元年。

第三节 广 汉 县汉州在哪里的简单介绍

民国 2 年,废除府、厅、州建制,改汉州为广汉县 (缘广汉郡而名) ,属川西道 (次 年改为西川道) 。

民国 7 年起,广汉县由驻军掌管政权,时称“防区制”。

民国18年, 废除道一级建置,县由省直辖。

民国24年,取消防区制,广汉县隶属四川省第十三行政 督察区 (治绵阳) 。

1950年初,四川省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个行署区,广汉县隶属川西行署区绵阳专区。

1952年 9 月 ,撤销各行署区,合并为四川省。

汉州在哪里的简单介绍

1953年 7 月 ,广汉县改属温江专区。

1960年 4 月29日,什邡、广汉合县,仍名广汉县。

1963年 1 月 1 日,广汉、什邡分县。

1983年 8 月 ,德阳市建立,广汉县划属德阳市。

汉州在哪里的简单介绍

1988年4月,撤销广汉县,设立广汉市(县级),由省直辖,委托德阳市代管。

(本文资料整理截止时间基本为1985年左右,有些地名后期还有变动,故文中会出现类似今和兴场等字样,还望理解)

汉州在哪里的简单介绍广汉历代政区(县级,非郡、州)

清嘉庆《汉州志·建置沿革志》载:汉代雒县辖“乘乡、沉乡、铜官山”三乡;又载:蜀汉及晋朝的雒县有“沉乡、铜官山”二乡;南北朝各代至隋朝,雒县境内有沉乡 及分置县邑,而乡数不详。

《元和郡县图志》载:在唐朝开元及元和时期,汉州 5 县共有106乡。

北宋初年撰成 的《太平寰宇记》载:“雒县三十乡。” 北宋神宗元丰年间成书的《元丰九域志》载:“雒 (县) :二十乡 ,白堋、高田、 连山三镇。” 元朝雒县的乡镇数无考。

明天启《成都府志·建置志》载:“本朝 (明朝) 因之, 编户九里。”《读史方舆纪要》载:“明仍旧,编户九里。”

清嘉庆《汉州志·关隘志 ·附村镇》载:“州属前明编户八里,正统七年 (1442年) ,增为九里,有九乡:金雁乡、六曲乡、长乐乡、隆泽乡、新定乡、白鱼乡、化成乡、广汉乡、三水乡。”

清嘉庆《汉州志·关隘志·附村镇》载:“国朝 康熙年间 (1662-1722年) ,改 九乡为六村:钟村、王村、牟村、岩村、楼村、水村。六村共四十八甲 (钟村八甲、王 村六甲、牟村八甲、岩村八甲,水村九甲、楼村九甲) 。

”钟村,当今小汉镇等处;王 村,当今金轮场、兴隆场等处;牟村,当今高骈镇、太平场、永丰场、新兴场等处;岩 村,当今向阳场、三星场、张华镇等处;楼村,当今中兴场、复兴场等处;水村,当今和兴场、三水关、连山场、金鱼场等处。

清咸丰六年 (1856年) ,全州兴办八政、五大、 九经团 3 个大团。宣统元年 (1909年) ,汉州辖境改划为城会、连山镇、高骈镇、三水乡、 金轮乡、新丰乡、小汉乡、中兴乡,下领18区 (团) 、74保 (地段) 。

民国 3 年,废除城、镇、乡、段等设置,全县划为18个团,下领130余保。民国 19年 冬,全县辖区划为10区,下辖26镇、117乡,镇、乡以下置闾、邻,称区乡闾 邻 制。

一 区公所设县城,辖城东、城南、城西上、城西下、城北上、城北下、外西、外北等 8 镇 和上卫北、下卫北、左卫西、右卫西、卫南、卫安、卫东等 7乡。

二区公所设金鱼镇, 辖金鱼、和兴 2 镇和上尚义、下尚义、四维、五凤、永字、上治城、下治城、八成、治 安、均仁、治平等11乡。

三区公所设德胜镇 (连山场) ,辖德胜镇及上循礼、下循礼、 上廉明、下廉明、敬胜、上雍睦、中雍睦、下雍睦、东里、石泉、辅国等11乡。

四区公 所设三水镇,辖三水镇及东一、东二、东三、东四、南五、南六、西七、西八、西九、 西十、北十一、北十二等12乡。

五区公所设新丰镇,辖新丰、万福 2 镇及大德、大志、 大义、大同、左哨、复修、古城、护八、护九、姚景等10乡。

六区公所设向阳镇,辖向 阳、张华、复兴 3 镇和保全、聚合,德政、全兴、保合、清顺、尚义、海晏、永安、得 胜、清和、太平、同仁、永平等14乡。

七区公所设中兴镇,辖中兴、太平、三星 3 镇与 第一至第十五共15乡。

八区公所设高骈镇,辖高骈、永丰 2 镇及第一至第十三共13乡。

九区公所设兴隆镇,辖兴隆、金轮 2 镇及金轮、金衣、金钟、金玉、金皇、兴仁、兴义、 兴礼、兴智、兴信等10乡。

十区公所设小汉镇,辖小汉、新兴 2 镇及合靖、上十全、下 十全、上虎威、下虎威、河清、体仁、左护农、右护农、白鱼、和兴、中和、百户、维 新等14乡。 民国24年12月 ,改10个区为 3 个区,辖27个联保,583保,保下设甲。

一区署设 县城。辖城区东北镇(今大、小北街,25个保)、 西南镇 (今米市街,32个保) 、 外西镇 (今 西康路,16个保) 、 外北镇 (今君平街,19个保) 等 4 个联保及乡区外南跃龙寺 (12个 保) 、 三水上镇 (23个保) 、 三水下镇 (22个保) 、 新丰镇 (18个保) 、万福镇 (11个 保) 、 张华镇 (20个保) 、 复兴镇 (21个保) 等 7个联保,共11个联保。

二区署设连山 场,辖连山镇 (45个保) 、 松林寺 (29个保) 、福寿庵 (21个保) 、 金鱼镇 (19个保)、 和兴镇 (24个保) 、 新兴镇 (20个保) 、 小汉镇 (29个保) 等 7 个联保。三区署设高骈 铺,辖高骈镇 (26个保) 、 圆觉寺 (15个保) 、 金轮镇 (21个保) 、 永丰镇 (23个保)、 太平镇 (10个保) 、 三星镇 (18个保) 、 中兴镇 (19个保) 、 白马寺 (今回龙寺,22个 保) 、 兴隆镇 (23个保) 等 9 个联保。 民国27年12月 ,27个联保以下改划为349保。 民国29年10月 ,仍设 3 个区,联保改为乡、 镇,其下沿设保、甲。原城东北、西南、 外西、 外北 4 镇及外南跃龙寺等 5 个联保合并改划为东北、 西南两镇;三水上下两镇联 保并为三水镇; 万福、 新丰两联保合为新丰乡;圆觉寺、高骈镇两联保并为高骈乡; 白马寺、 中兴镇两联保并为中兴乡。其余均以联保改置为乡。经过调整合并,全县划为 3 镇 17乡 ,即: 城东北、 城西南和三水镇;新丰、 复兴、 向阳、 连山、 松林、 和兴、 金鱼、 新兴、 小汉、福寿、 高骈、 三星、太平、 中兴、 兴隆、 永丰、 金轮等乡。乡镇以下改划 为350个保。 民国30年,城区东北、 西南两镇所属城内的31个保改为城守镇,城外西 9 个保改建 为西外乡 ,外北14个保建为北外乡 ,从新丰乡分出 6 个保改建为万福乡 ,共为 3 个区、 两镇、2 1乡。其下划为339保。次年,连山改乡为镇,撤销 3 个区署,改设 为 4 个 指导 区。 民国35年,设 3 个指导区, 3 镇20乡 ,下辖调整为333保:城守镇,29保;三水镇, 24保; 连山镇,18保;东南乡 , 7 保;西外乡 , 9 保;北外乡 ,14保; 新丰、 新兴 2 乡 , 各17保; 万福、 向阳、太平 3 乡 ,各 8 保; 复兴、 兴隆 2 乡,各13保; 松林、金鱼 2 乡 , 各15保; 和兴、永丰 2 乡 ,各12保; 小汉乡 ,16保;福寿乡 , 6 保; 高骈乡 ,26保;中 兴乡 ,25保;三星乡 ,11保; 金轮乡 ,10保。以上区划直至1949年底。

1950年初,设 3 区20乡。同年秋,原城守镇改为城关区,下辖27个居民委员会。原 高骈乡分为东高骈、西高骈两乡 ,中兴乡划为南中兴乡和北中兴乡 ,三水、连山两镇改称 为乡。乡以下设村和村民小组,三水、 连山场街道设居民组。乡区调设为 5 个区,辖24 乡。

一区公所设三水场,辖三水、万福、 新丰、 和兴、东南 5 个乡;

二区公所设连山场, 辖连山、 松林、 金鱼、福寿 4 个乡;

三区公所设小汉场,辖小汉、 金轮、兴隆、 新兴、 北外 5 个乡;

四区公所设高骈场,辖东高骈、西高骈、永丰、太平、三星 5 个乡;

五区 公所设中兴场,辖南中兴、北中兴、西外、复兴、 向阳 5 个乡。 1952年 1 月 ,城关区将各居委会改划为 7 个街公所,下设居民大组61个。同年,三 水、连山、高骈、金轮、中兴等场上改设为镇,其乡村仍设乡。全县乡区调设为 6 个区。 增设的第六区公所置黑塔街 ,辖北外、西外、东南、永丰 4 个乡。各镇下设居民大组, 乡下设村。全县共 7 区、 5 镇、24乡,共辖居民大组84个、村283个。

1953年 2 月 ,由连山乡划出 6 个村,松林乡划出 2 个村,建立龙泉乡。

1954年秋,城关区公所改设为区人民政府,撤销 7 个街公所,改建为14个居民委员 会 ,乡区改划为 4 个区。区公所分别设三水、连山、高骈、中兴镇上,乡镇场上居民大 组改称居民委员会。

1956年,撤销区一级建制,城关区改设为镇并撤销高骈、金轮、中兴 3 镇及福寿、 龙泉、东南、北中兴、西高骈等 5 个乡。全县经过调整后为 3 镇、20乡、228村及 25 个 居民委员会。城关镇14个居委会,三水镇 3 个居委会,连山镇 4 个居委会,三水乡14个村, 新丰、小汉、兴隆、松林、西外乡各11个村,万福、向阳、三星乡各 8 个村,和兴乡 1 个居委会、14个村,北外乡13个村,连山乡17个村,金鱼乡12个村,高骈乡 1 个居委会、 16个村,永丰、太平、新兴、复兴乡各10个村,金轮乡 1 个居委会、 9 个村,中兴乡 1 个 居委会、14个村。

1958年 9 ~10月 ,由中兴、复兴、三星 3 个乡和西外乡的大部分村、社建成星星人 民公社,同时撤销三水、连山两镇与和兴乡。新兴改称新华。在原 2 镇16乡范围内 (含 西外一部分) 建立15个乡人民公社 (以下简称公社) ,除撤销的两个镇与和兴乡不存在 外 ,名称沿用 ,全县共为 1 镇和16个公社。

1959年 6 月 ,撤销星星公社,分置中兴、复 兴、三星、西外等公社,全县共为 1 镇和19个公社。公社以下,初设管理区,旋改为大 队,大队下设生产队。

1960年 4月29日,什邡、广汉合并后,全县共 2 镇和37个公社。原广汉永丰公社更 名南丰公社。同年 7月 ,撤销万福公社,辖地分别划属三水、新丰、西外等公社。

1962年 1 月 ,撤销高骈公社,分建东高骈、西高骈两个公社。同年 5月 ,恢复建立 和兴公社; 7月 ,恢复三水、连山两镇。

1963年 1 月 1 日,广汉、什邡分县。同年 3 月 ,恢复龙泉、万福两个公社。全县为 3 镇、22个公社,下辖居民委员会22个,生产大队256个。城关镇辖15个居委会,三水、 连山两镇分辖 3 个和 4 个居委会。各公社所辖大队数如次:三水17个,万福、龙泉、太 平各 8 个,金轮、三星各10个,和兴、北外、新华、小汉、西高骈 (后称西高)、复兴、 西外各11个,连山、金鱼各14个,兴隆、南丰、东高骈 (后称高骈) 各12个,新丰、松 林、中兴各15个,向阳 9 个。

1977年,撤销西外、北外两公社合并建立城郊公社,全县为 3 个镇和21个公社。

1979年,撤销三水、连山两镇。

1980年 4 月 ,向阳公社改设为向阳乡人民政府。同年,开展地名普查,城关镇更名 雒城镇,龙泉、复兴、中兴、太平、高骈等公社分别改为双泉、广兴、南兴、新平和高 坪公社。全县为 1 镇、20个公社和 1 个乡。

1981年 8 月 ,经过体制改革 ,公社全部改称为乡 ,大队更名为村。同时撤销城郊公 社,恢复北外、西外、东南 3 个乡和三水、连山两镇。年底,全县共 3 镇23乡,下辖25 个居民委员会、265个行政村和雒城镇属 1 个蔬菜社。 1983年 ,向阳、金鱼、小汉、兴隆、金轮、高坪等场上各建居民委员会 1 个。

1984年,三水、连山两乡分别并入三水镇与连山镇。

1985年,全县 3 镇、21乡,下辖29个居委会、266村和1个蔬菜社的村民委员会。分 别是:雒城镇15个居委会和 1 个蔬菜社 ,三水镇17个村和 3 个居委会,连山镇15个村和 4 个居委会,南兴乡15个村和 1 个居委会,高坪、金轮乡各12个村及 1 居委会,小汉、 兴隆乡各12个村和 1 个居委会,向阳乡 9 个村和 1 个居委会,金鱼乡14个村和 1 个居委 会,松林乡16个村,新丰乡15个村,新华、南丰乡各12个村,和兴、北外、西高、广兴 乡各11个村,三星乡10个村,万福乡 9 个村,新平、双泉、西外乡 8 个村,东南乡 6 个村。

汉州在哪里的简单介绍广汉历代疆域

《华阳国志·蜀志》载:“雒县,郡治;汎乡有孝子姜诗田地宅。” 汉代“姜诗田地宅”在今德阳市中区孝泉镇,其附近尚有姜公庙 (今孝 泉 师 范 校 址) 。

《读史方舆纪要》:“德阳县在隋为雒县地,武德三年析置”。《汉书·地理志》载:“雒,章山雒水所出……。”《水经·江水注》载:“雒水 出雒县章山。”雒水发源地区的章山一带,即今什邡北部山区,雒水上游即今什邡县东 北边境一些地区。

《太平寰宇记》说:“雒县:西五城,刘宋元嘉九年 (432年),以旧 五 城 置新城 郡,复于此置西五城。”清嘉庆《汉州志·古迹志》说:“其古界五十里有古店驿,城址 尚存,今属中江。……查五城系中江旧名,古广汉郡所辖之# 县分置也。西者,在中江 县之西也,即似指古店驿城而言。”

民国19年《中江县志·舆地》载:“通汉州要冲者 日古店驿,在县西六十里,距古西五城不远。” 据《大明一统志》记:“金堂县本汉雒与新都县地。”清嘉庆《金堂县志·疆城志》 载:“金堂得隋之雒县地十之二。”可见今金堂县西北的部分地区,曾属雒县辖地。

《太平寰宇记》说:“濛阳县:唐代仪凤二年 (677年),割九陇、雒、新都、新繁、 什邡等县。于九陇界濛江之北置。”

濛阳废县在今彭县濛阳镇,濛阳镇原为九陇县 (今 彭县) 地,其东面一直与今广汉县南兴乡和从三星乡至广兴乡突出的弧形地带相连。

综上所述,汉代雒县的疆域:东北及北方,除今广汉县地之外 ,还包括今德阳市中区 西南部及什邡县东北部的一些地区。东部及东南包括今中江县古店一带与金堂县部分地 区;南与今成都市青白江区连接;西至今彭县濛阳镇以东的部分地区。

这一大体轮廓两 汉以后至唐中叶间,还时有变易,如蜀汉曾在今德阳市中区孝泉镇一带置阳泉县,晋废, 刘宋又复置;北周废苌阳县入雒县,以及唐初的几度析置等。唐中叶以后,雒县疆域才 基本稳定,但面积大大缩小。

五代、宋朝的雒县和元朝汉州 (不包括辖县) 的疆域,无资料。明代汉州疆域据清嘉庆《汉州志·疆域志》引明万历《汉州志》载:“古疆域东界至中江县古店驿 ,西界至新都县弥牟镇,南界至金堂县万安乡 ,北界至什邡县方亭乡 , 东西相距九十里,南北相距五十里,周围二百八十里。”

明天启《成都府志·疆域志》 所记汉州的疆域和上述完全一致。

清朝汉州的疆域,据《四川通志·疆域》载:“东西距六十里,南北距五十里,东 至潼川府中江县界四十里,西至新都县二十里,南至金堂县界二十里,北至绵州德阳县 界三十里,东南至金堂、新都二县界四十里,西南至彭县、新都二县界三十五里,东北 至金堂县及潼川府中江县界四十里,西北至什邡县及绵州德阳县 界 四 十 五里。”

清嘉 庆《汉州志·疆域志》载:“今疆域东四十里至石灰铺接中江县界,西二十里至向阳场 接新都县界,南二十里至罗经桥接金堂县界,北三十里至大汉镇接德阳县界。东西相距八 十里,南北相距五十里。”

清宣统元年 (1909年) ,测量为二千二百七十五方里。

民国时期广汉县的疆域,据民国33年舒君实主编的《四川省方志简编》记载:“东 接中江 金堂,南界新都,西邻新繁 (按:应为彭县) ,北连什邡、 德阳。东西相距六 十里,南北相距五十里,面积一千九百九十六方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至1985年,广汉县的疆域变更情况如下:

1953年 ,三星乡所属三界桥场及其附近地面100余亩,以老马牧河为界,划归彭县义 和乡 (今三界乡) ,计251户、1423人,田333亩、地592亩;另将彭县义和乡二十 四 分 会15户、63人 ,田32亩、地103亩,划归广汉三星乡。

1954年,什邡县属洄澜乡龙桥河湾附近两个互助组耕地及农户 ,划归广汉西高骈乡。

1955年夏到1956年春,先后划进划出的有:新都县华严乡所属青白上村 (蓝家店) 和青白下村,两个整村并街区共231户、854人、耕地970亩,划归广汉县向阳乡 ,面积约 0.78平方公里;福寿乡第四村和第五村划给德阳县八角乡 ,八角乡第八村的两个合作社 划给广汉连山乡;三星乡的团结、人民、 民政、兴隆等村 (包括周村场) 划归什邡县马 井乡;广汉三水乡第十二村四个农业社 (冯家林) 划归金堂县官仓乡。

汉州在哪里的简单介绍

1985年的广汉县 ,东北与德阳市中区天缘、八角、河东 3 乡为邻;东接中江县新丰、 古店、石泉 3 乡;南连金堂县盐井、官仓、清江 玉虹等乡及成都市青白江区华严、大 同两乡与弥牟镇 (唐家寺) ;西南毗邻彭县三邑乡并与新都县军屯乡隔河相望;西连彭 县濛阳镇义和乡;西北紧接什邡县马井、洄澜、禾丰 3 乡。东西长36.2公里,南北宽27 公里,总面积为538.28平方公里。

© 版权声明
好牛新坐标
版权声明:
1、IT大王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由于本站资源全部来源于网络程序/投稿,故资源量太大无法一一准确核实资源侵权的真实性;
2、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故IT大王可能会误刊发损害或影响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与我们联系处理(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与立场);
3、因时间、精力有限,我们无法一一核实每一条消息的真实性,但我们会在发布之前尽最大努力来核实这些信息;
4、无论出于何种目的要求本站删除内容,您均需要提供根据国家版权局发布的示范格式
《要求删除或断开链接侵权网络内容的通知》:https://itdw.cn/ziliao/sfgs.pdf,
国家知识产权局《要求删除或断开链接侵权网络内容的通知》填写说明: http://www.ncac.gov.cn/chinacopyright/contents/12227/342400.shtml
未按照国家知识产权局格式通知一律不予处理;请按照此通知格式填写发至本站的邮箱 wl6@163.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