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国的帝王陵下港在哪,很容易使人想起陕西的秦陵、汉陵、唐陵下港在哪,河南的宋陵,北京的明十三陵,辽宁的清陵;其实,在泰山东麓就隐藏着一座帝王陵,这就是建立大齐政权的著名农民起义领袖黄巢。
黄巢是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875年六月参加王仙芝起义,号称“冲天大将军”。 880年攻占唐都长安,十二月十三日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883年4月在李克用率领的沙陀军等诸路唐军的联合进攻下,黄巢率军撤出长安,接连失利后转入泰山,884年6月败死泰山狼虎谷。
泰山狼虎谷
据考证,泰山狼虎谷是泰山东麓老公山(今祝阳镇和下港镇的界山)东北侧的下里河和拉马沟一带的一条谷地。
祝阳镇境内的黄巢墓
祝阳镇境内的黄巢墓
泰山附近黄巢墓有二下港在哪:一在祝阳境,祝阳镇境内祝山以东五里左右的上太和村,此村原名曾叫“狼峪子”、“狼虎峪”,上太和村东的西金井村,有《泰山道里记》和《重修泰安县志》中记载的“黄巢坟”,该墓在九顶山南、金井村西的文体广场以南 ,东、南、北均为农田,此墓高6–7米,南北长约30米,东西宽约20余米,墓上杂草、杨树、灌木丛生,当地村民有的称之为“皇上坟”。
下港镇境内的黄巢墓
另一处则在下港镇八亩地村,两地相距7.3公里,也是现代专家学者比较公认的黄巢墓。墓遗址高6.8米,南北长30米,东西宽16米。这里群峰簇拥,林木蓊郁,地势极其壮观。旧时墓侧建有黄巢观,惜今倾圮无存。附近还有黄巢扳倒井、祥沟庄、过马滩、二王庵(传黄巢行二,故有二王之称)、大堂沟、拉马峪、点将台、造甲峪等踪迹。黄巢观附近农民在翻土造田时,经常发现箭簇、兵刃,说明当年义军确曾活动于此。
相传黄巢并没有自尽于狼虎谷,而是易服脱险,削发为僧,深隐于泰山之谷的黄巢观。在隐居期间黄巢曾题诗:“三十年前草上飞,铁衣着尽着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危栏看落晖。”诗中提到的天津桥是泰山东北谷天津河上的一座桥,在今山口境内。诗中暗示圆寂后葬于观侧,这就是黄巢陵墓的来历。
下港镇境内的黄巢墓
下港镇八亩地村的黄巢陵墓上原有古柏,久已荡然,今惟存白杨数株,长风斜过,犹似慨诉折戟沉沙的如烟往事,遥想曾叱咤风云、登基称帝的一代豪杰,如今却长眠于杂草丛生处,让人不胜感慨!
依古代礼制,帝王之墓葬称陵,巢墓正式建国、登基,在位两年半,泰山东麓的黄巢墓也应当正名为“黄巢陵”,黄巢陵应是泰山地区现存唯一的皇帝陵。
目前全国有黄巢墓五处,除泰山狼虎谷的两处,还有三处:
四川成都黄巢墓:黄巢死后其头颅献于成都天子之手,其无头尸身则弃之荒野,为防余党为其修筑坟茔,故将首级埋葬于诸葛武侯祠侧。此墓为宋史王刚中传所记载。因长期无人 祭祀管理,在加上封建统治者的 破坏,早以荡然无存。
湖北英山县黄巢墓:据说黄巢兵败泰山并未死去,而是以部下人头作替身逃过一劫。并率残部逃往大别山区,为防官府缉拿故将此山叫做大旗岭,其谐音为大齐。黄巢死后部下兵员卸甲归田,将其葬于黄巢庙内,明清两代朝廷曾经进行修缮,遗址尚存。
宁波窦雪寺:也有黄巢墓,并有黄巢之子黄文明后裔和黄氏族谱记载为证。
1、IT大王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由于本站资源全部来源于网络程序/投稿,故资源量太大无法一一准确核实资源侵权的真实性;
2、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故IT大王可能会误刊发损害或影响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与我们联系处理(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与立场);
3、因时间、精力有限,我们无法一一核实每一条消息的真实性,但我们会在发布之前尽最大努力来核实这些信息;
4、无论出于何种目的要求本站删除内容,您均需要提供根据国家版权局发布的示范格式
《要求删除或断开链接侵权网络内容的通知》:https://itdw.cn/ziliao/sfgs.pdf,
国家知识产权局《要求删除或断开链接侵权网络内容的通知》填写说明: http://www.ncac.gov.cn/chinacopyright/contents/12227/342400.shtml
未按照国家知识产权局格式通知一律不予处理;请按照此通知格式填写发至本站的邮箱 wl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