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国人眼中看中国变革:《寻路中国》

《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的书名很容易给人一种误导,让人认为它是一本纯粹的旅行散文,其实它的内容比旅行散文更加深刻,确切的说应该是一本有关中国非典型社会学著作。简单来说,本书一共有三部分: ...

广告也精彩
从外国人眼中看中国变革:《寻路中国》

从外国人眼中看中国变革:《寻路中国》

《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的书名很容易给人一种误导,让人认为它是一本纯粹的旅行散文,其实它的内容比旅行散文更加深刻,确切的说应该是一本有关中国非典型社会学著作。简单来说,本书一共有三部分:“城墙”,“村庄”和“工厂”。这些看似早已为我们熟知的场景,作者却凭借他那细腻的观察,以平民化的视角,写出了我们这部让我们感到有一种亲切酸楚的作品。

《寻路中国》是《纽约客》驻北京记者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中国纪实三部曲的尾曲。很少有老外,会对中国的乡村如此钟情,但彼得海斯勒却用了《江城》,《甲骨文》,《寻路中国》这三本书,通过叙述普通中国人的经历,来描绘1996-2007的中国十年巨变,让我们从另一个视角了解我们熟悉却不熟知的中国,这本身就让人肃然起敬。

《寻路中国》行文幽默,让我们忍俊不禁的同时,也让我们深思。如果别的驾驶员停车向你问路,你应该:A)不告诉对方。B)耐心细致地予以回答。C)给他指一条错误的道路。当作者把这一道机动车驾驶员理论考试题写进书中的时候,这种形式主义的驾校制度立刻让我们感到一丝尴尬。书中类似这样的黑色幽默很多,但如果就此认为作者是在调侃中国,那就辜负了作者的良苦用心。作者并不是在批判中国的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这些问题,他是在引导我们弄清事情的真相,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推荐理由

《寻路中国》通过冷静旁观小人物的日常生活,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和现实。平淡从容的叙述,客观真实的记录,为我们呈现了我们生活着但从未仔细观察过的中国。感谢彼得海斯勒,用他那特有的视角,没有价值预判地为我们描述了当下真实中国的隐忧。相比于我们司空见惯的麻木,作者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那份对这个古老文明的赤诚,这不得不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让我们从《寻路中国》开始重新审视自我,审视周围正在发生的一切。。。

好牛新坐标
版权声明:
1、IT大王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由于本站资源全部来源于网络程序/投稿,故资源量太大无法一一准确核实资源侵权的真实性;
2、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故IT大王可能会误刊发损害或影响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与我们联系处理(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与立场);
3、因时间、精力有限,我们无法一一核实每一条消息的真实性,但我们会在发布之前尽最大努力来核实这些信息;
4、无论出于何种目的要求本站删除内容,您均需要提供根据国家版权局发布的示范格式
《要求删除或断开链接侵权网络内容的通知》:https://itdw.cn/ziliao/sfgs.pdf,
国家知识产权局《要求删除或断开链接侵权网络内容的通知》填写说明: http://www.ncac.gov.cn/chinacopyright/contents/12227/342400.shtml
未按照国家知识产权局格式通知一律不予处理;请按照此通知格式填写发至本站的邮箱 wl6@163.com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