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澎湃新闻思想新闻中心编辑们的在读书单,也是喵星人专场——中心里的铲屎官们请出各自的主子,来为自己在读的书代言。因为我们发现,本部门大概是澎湃新闻里人均拥有猫最多的一个部门。来,与我们一起撸猫,读书。
《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
薄世宁/著,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10月版
推荐人:熊丰
推荐理由:
疫情期间隔离在家,工作和生活一度停摆,却也让我仿佛回到了孩童时期,去思考一些最天真却也最无法回避的问题:为什么人会得病鬼乡在哪个网可以看?病毒是怎样使人生病的鬼乡在哪个网可以看?医学的发展,怎样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状况?作为一个文科生,初高中学到的生物知识,早就还给老师了。新冠肺炎由此变成了一个契机,让我从历史和社会科学的阅读与写作中抽离开来,重新从医学和生物学的角度去思考人是怎样的存在。在这样的一个当口,我读到了《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
薄世宁先生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ICU的副主任医师,参加过2003年抗击非典的战役,本书可谓是他近20年临床工作的总结,更是面向大众的医学科普。本书副标题:“一生需要上一次医学院”,这也确实是薄世宁医生写作本书的定位。作为一个纯文科生,阅读本书没有任何的障碍,因为作者在一开始便强调,在书里读者不会看到对于复杂的人体构造、疾病发病机制与医学术语等专业知识,而是用最通俗的语言告诉你为什么需要医学,医生和患者是什么关系,怎么和疾病共处。比如在全书的第一章第五节,薄医生便指出:医患关系本质是一种联盟关系。作者写道:“就医不是消费活动……如果医疗活动是消费,那消费者必须为每项服务付费。实际上很多疾病的治疗费用是政府承担……如果就医是消费,那么患者对某次消费不满,可以要求退款吗?医院可以促销打折吗?可以用广告吸引消费者吗?当然不可以!”那医疗活动是什么呢?作者写道:“治疗像过河,医生和病人都以彼岸为目标,医生背着病人过河……生病了别怕,有我背着你,你可抱紧了,咱们一起过河。”读到这段话,既安慰又透彻,近年来医患关系的持续紧张,某种程度上恰恰是由于很多患者对于医患关系的理解错位。
别指望在书里读到什么振聋发聩的言论,全书都是大白话,但非医学专业的人读完,大概都会和我一样,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欣喜之感,重新理解了医学和疾病,也更好地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在这个艰难的2020年里,没有什么比平安更好的祝福了。
(我家“哼哼”,八个月的美短,公的。最近急着给他找个媳妇儿,请未来的岳父或是丈母娘速与我联系。)
《不正义的多重面孔》
【美】朱迪丝·N.施克莱/著 钱一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4月版
推荐人:丁雄飞
推荐理由:
生前受各派尊敬的美国政治理论家施克莱这部三十年前关于“不正义”的讲稿,仿佛完成于昨天。“一场灾难,在什么时候算是一件不幸之事,什么时候算是不正义之事?”假使世人自始至终都知晓能够有效阻止灾难的方式,或许可以不偏不倚地制定出评价官方行动的标准,分辨天灾与人祸。但问题恰恰在于,我们并非全知,甚者,我们的判断总是暂时的,受限于新的信息和不同的视角。所以任何时候,对于不正义与不幸的区分,总是政治判断,反映的是一系列局部的、彼此竞争的视角——受害者的、施害者的、旁观者的……施克莱希望我们思考不正义时,把天平向受害者一方倾斜,聆听他们主观的自我理解,因为在她看来,不正义不光是有意为之的残忍或不公行为,还有对此类行为的不闻不问——消极不正义,就后者而言,往往是深受其害者,才感触最深。
鉴于“哲学会忽视严重不公,而史学和小说却几乎只关心这个问题”,施克莱此书的不少重要观点都是在评论艺术和文学文本时提出的,例如导论对《匹克威克外传》的分析,可谓打通法律与文学的典范。同样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中译本的译注:兼顾文义疏通、译词辨析、概念溯源,要言不烦,而非画蛇添足,亦可谓学术翻译的典范。
《当代英雄》
【俄】莱蒙托夫/著 草婴/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6月版
推荐人:臧继贤
推荐理由:
阅读前看了一些评论,带着过于崇敬的心情,结果多少有些失望。莱蒙托夫27岁殒命,年纪轻轻就写出这样的作品,已是很了不起,如果他的生命能再长一些,作为读者的我们就更有福气了。他比书中的毕巧林善良百倍,但那个在决斗中一心想置他于死地的朋友却是如此狠心鬼乡在哪个网可以看;毕巧林在《宿命论》一篇中预言了符里奇中尉的死亡,却没人能阻止莱蒙托夫的不幸。莱蒙托夫在小说中取笑卢梭的《忏悔录》,说其缺点就在于将自己心灵的历史读给朋友听。很显然,这部小说的“日记部分”就是比照《忏悔录》写的,其中的“渣男心态”描述得十分到位,缺点就是写得太短了,意犹未尽。
《冬泳》
班宇/著,上海三联书店·理想国,2018年9月版
推荐人:顾明
推荐理由:
要排2019年中国文坛红人榜,班宇肯定有一席之地,不是因为流量明星推荐了他的书,也不是因为颁奖风波。作为“东北文艺复兴”代表人物之一,班宇的小说有着独特的风格,记录着悲伤而魔幻的东北往事。《冬泳》是他此前在网络上陆续发表的短篇故事合集,人物塑造、叙述结构上没有太多的突破,但是语言方面,呈现了一种幽默的混搭风格。这是怎样一种混搭呢?就类似于你刷抖音时,看到那些一口一个“干哈”、“啥也不是”的抖主们,用粗粝的东北话跟你唠着波拉尼奥。
《佛陀相佑:造像记所见北朝民众信仰》
侯旭东/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10月版
推荐人:黄晓峰
推荐理由:
佛徒出资雕造或购买佛像后,在像座或像背刻字,述兴造缘由、时间、誓愿,并镌出资者姓名,是为造像记。本书作者收集了五六世纪北方造像记1600种,近乎竭泽而渔。在此基础上运用数据统计,分析彼时民众的佛教信仰。虽然高僧大德的言行通过《高僧传》《弘明集》等文献能流传下来,但造像记所体现的信仰的直接性和民众性,却是那些文献所难以提供的。比如作者总结说:民众“看中的主要是膜拜像的行为,对于像的具体型质并无甚要求。这些造像者……对于佛教的了解尚很浅显,没有确定的佛教崇奉对象”(134页)。在这些造像记中,可以发现佛教转世观念在五六世纪的中国如何弥漫开来。比如其中一则说道:“为七世父母、所生、因缘敬造弥勒像一躯,愿使来世托生西方妙乐国土,下生人间公王长者。”(166页)与今天信徒发愿的内容并无多大不同。换句话说,作者认为:“造像供养长时间、大范围内的流行,说明中土信众已经在实践中找到适合其口味,能表达信仰与追求的修持方式……佛教在实践层面上的中国化在五六世纪便已宣告完成。”(290页)
信是一种美德,不信也是一种美德。
《莱茵河》
【法】吕西安·费弗尔/著 许明龙/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12月版
推荐人:韩少华
推荐理由:
“莱茵河从来不只是一条河流,它还是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的争夺对象。”编者皮特·舍特勒于再版《莱茵河》的“告读者”中这样写道,此时距该作1935年首版过去已逾一甲子。
“总而言之,倘若法国与德国果真已经把各自历史的总体特征分别镌刻在双连板的两面,那么,怎么可以不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这副双连板的铰链,也就是莱茵河呢?”这是该书作者吕西安·费弗尔写在自己的手稿上的话,具体时间不详。
今时今日,某一条河流对于人群之间的互相交流与阻隔早已不同于一百年前,各种身份的人群间的无谓争端则丝毫不亚于彼时彼刻。当我们自己也无可置疑地走在历史之中,回顾1935年这一颇有历史意味的年份,阅读这样一本有关于“界限”与“沟通”的书,是多么有趣。
书还没读完,虽然书很薄。我也没猫咪,纸喵出镜。
《漫长的战败:日本的文化创伤、记忆与认同》
【日】桥本明子/著 李鹏程/译,上海三联书店·理想国,2019年7月版
推荐人:钟源
推荐理由:
中日战争并非结束于1945年8月15日日军投降那一天,那只是一个历史节点。对于战胜的中国而言,南京大屠杀、慰安妇、731等战争创伤已经成为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而对于战败国日本来说,同样的历史事件则经历了更加分裂和曲折的记忆型塑。
桥本明子想要揭示战败对于战后的几代日本人到底意味着什么,这当然不是一个新鲜的问题,但她却综合运用了访谈、教科书、影像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和模型,分析政治权力、媒体、个体叙述等在战败文化中各自扮演的角色,厘清日本人的三种战败记忆:施害者、受害者和英雄记忆。她也认识到:战争的意义在日本无法达到趋同,这个问题会随着时代更迭,不断催生后续效应。
《漫游伊丽莎白时代的英格兰》
【英】伊安·莫蒂默/著 成一农/译,商务印书馆,2020年1月版
推荐人:于淑娟
推荐理由:
这是一本闲来会拿起翻翻的书,阅读兴趣来自“伊丽莎白时代”。看过一些剧集,就想着翻书对照看看,是不是哪里有出入,书中所写与影像的呈现,放在一起看是如何体验?
这本书某种程度上可以当成一本工具书看,因为它以伊丽莎白时代英国的景观、信仰、出行方式、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住哪里等不同主题为章,进而又有更具体的题目分节叙述,配合便签、笔记,可随时拿起,随时读,方便。
《柏青哥》
【美】李敏金/著 刘勇军/译,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年1月版
推荐人:彭珊珊
推荐理由:
最早注意到在日朝鲜人/韩国人群体,是在韩国慰安妇题材电影《鬼乡》(2016年)上映时。《鬼乡》一度因题材和经费而陷入困境,后来逆袭为民间众筹电影的典范,早期最重要的赞助就来自日本韩侨。他们祖辈多是20世纪初的战争移民,后代在身份认同上有诸多困扰,对日本怀有复杂的情绪。
《柏青哥》就是一个朝鲜移民家族在日本的故事。“柏青哥”这个词要等小说篇幅过半才第一次出现,我大概看到四分之三时终于意识到书名的含义。柏青哥是一种赌博弹珠机,日本柏青哥游戏厅产业的每个环节都有朝鲜人的身影,埋伏了主人公命运的草蛇灰线。这是他们赖以为生、又饱受争议的行当,也是关于他们境遇的隐喻。
小说从1910年写到1989年,四代人的人生一口气看完有点虚脱。十多个主要人物,许多名字根本不像朝鲜人(但他们是),白约瑟、白诺亚、由美、约翰·马里曼……正如基督教、日本、美国,在朝鲜半岛的战争与独立中纠葛不清。
“人们总说朝鲜人要回家,但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在心里都永远失去了家。”尤其是朝鲜半岛分裂后,在日朝鲜人最终要选择一边,有人去平壤,有人去首尔,还有很多像主人公一家一样,因为种种原因留在日本,却很难成为日本公民。
这是一个很不同于欧美亚裔移民的移民故事,关于我们的亚洲邻居,还有许多事值得了解。
《心灵的整饰:人类情感的商业化》
【美】阿莉·拉塞尔·霍克希尔德/著 成伯清、淡卫军、王佳鹏/译,上海三联书店·雅众文化,2020年1月版
推荐人:朱凡
推荐理由:
刚刚过去的母亲节照例带来了一年一度的热烈讨论,“情感劳动”作为母职的重要内容也被反复提到。霍克希尔德的这本《心灵的整饰》初版于1992年,是“情感社会学”领域的奠基之作,近四十年后的今天读来仍然切中肯綮,“世界于女人来说,就是扮演母亲的地方,这一事实悄无声息地把它与很多工作职责联系了起来”。
不仅仅是女性,生而为人,就不得不在各式各样的社会情境中管理自己的情感,而当私人化的情感被商业化的劳动市场收编,人如何在自我和劳动中通过整饰心灵和角色扮演找到平衡,就成为了一项耐人寻味的任务。霍克希尔德的田野调查在20世纪末的美国航空服务业中展开,今天空姐的微笑远未消逝,情感劳动却在更广阔的领域中愈演愈烈。正如她在2012年再版序言中所说,近几十年来,“追逐效率的逐利趋力、公共服务缩减、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以及全球化”,都造就了情感劳动的强化。换句话说,存在于护士、士兵、消防员、法官、家政工、代孕妈妈等职业中的情感劳动,也以别样的形式存在于你我的工作和生活之中。
(猫:压抑离家出走的冲动,摆出撒娇卖萌的姿态,就是本小猫咪提供的情感劳动!)
《厌女:日本的女性嫌恶》
【日】上野千鹤子/著 王兰/译,上海三联书店,2015年1月版
推荐人:龚思量
推荐理由: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不时地想起托马斯·内格尔的《人的问题》中的“性反常”一章。在那一章中,内格尔写道,对于性反常者(如恋物癖)而言,他们希望满足自己欲望的对象是任自己摆布的、缺少反抗能力的存在。因此,他们将欲望投射在“非人”的物体上——因为那是他们理想中的、可以满足欲望的存在。
对于作者上野千鹤子来说,在一个充斥着“厌女”思维的社会内,男性所做的,也正是将自己制定的范式和幻想投射到女性身上。在男性的视角下,女性是被男性“他者化”的存在。但是,在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女性,应该是真正的“他者”,是男性既不能理解也无法控制的存在,而非完全跟随男性意愿行事的“工具”。另一方面,这样的关系也不仅仅局限在男女之间,古希腊式的成年男性与青年男性之爱,也可以被理解为在权力和地位不平等条件下的,单向度的欲望投射。
或许,对于女性来说,最令人感到恐怖的是将男性的“期望”内化为自己的“期望”这一过程。当女性对完全遵循男性的欲望感到“并无不可”、甚至压抑自己真实的想法时,她们也将失去自己的声音,成为男性的他者。
《雁过留声:我的青葱岁月》
金雁/著,山西人民出版社·汉唐阳光,2020年3月版
对秦晖、金雁两位学者的了解仅限于他们的研究,再多一点的,就是来自他们的公众号“秦川雁塔”中偶有发布与他们生活相关的文章。这本书是金雁的散文,忆的是自己的生活片段,写的也是一段历史。在封底金雁老师说,个人史的回溯其实是“现在的自己和过去的自己之间的对话”,而于一个相对年轻的读者(我)来说,读私人回忆是透过他/她的讲述,尽可能地体会那个时代,以及那个时代的人与事。
看这本书的时候,又让我想到和唐晓峰老师的一次闲聊,他提到了青年时代的朋友,讲到其中一位如何有才华、极有精神而后来在越南战场上牺牲的年轻人。听他讲述时,我感觉那个人在“闪着光”,后来看到唐老师在一篇文章中又写到这个人。两次,一次听他讲,一次看他的文字,但这样一个人,在我脑中,还是“闪着光”的一团雾。
读私人讲述,无论文字、语言如何生动,于一个没有活在那个时代的“我”来说,有亲近的地方,有隔阂的地方,即使如此,还是一个个人喜欢的阅读体验。
《在正义的阴影下:战后自由主义与政治哲学的重塑》
【英】卡特里娜·福雷斯特/著,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2019年9月版
哈佛大学政府与社会研究助理教授福雷斯特的处女作《在正义的阴影下》,是一部关于现代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建构,及其与政治的关系的思想史,讲述了英语世界的政治哲学如何在二十世纪中后叶,被战后自由主义、罗尔斯《正义论》以及自由平等主义的兴起所改造的故事。罗尔斯的理论大体完备于1950年代,但《正义论》直到动荡的1971年才出版,为时人所好;此后,尽管它描述的各种社会条件逐渐消逝,它的理念如共识政治,依然如幽灵一般长存;时过境迁,当世界整体向右,曾经不怎么左的自由平等主义,亦改头换面被打扮成了新政自由主义的哲学遗产。《在正义的阴影下》全书以第四章记录《正义论》的最初接受为枢纽,可一分为二:前一半追溯了罗尔斯的智识起源,如他早年对经济学的深度介入(第一章)、越战和公民不服从运动对他的影响(第二、三章),后一半讨论了罗尔斯理论如何被用来处理当代问题,如全球不平等(第五章)、子孙后代问题(第六章)、1980年代新右翼的兴起(第七章)。朱迪丝·施克莱和麦金太尔、查尔斯·泰勒、伯纳德·威廉斯一道,作为罗尔斯范式的批评者,被安排在最后一章登场,然而这些批评者“最终还是推进了政治哲学在罗尔斯的阴影下重塑”。
《在逃:一个美国城市中的逃亡生活》
【美】爱丽丝·戈夫曼/著 赵旭东 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1月版
本书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欧文·戈夫曼的女儿——爱丽丝·戈夫曼的“出道”作品。问世之初,扎实的田野工作和鲜活的民族志记述令其备受赞扬;而后有些学者指出书中部分内容可能基于未经查证的街坊流言,甚至有造假之嫌,令本书饱受争议。
不管怎样,爱丽丝·戈夫曼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美国黑人社区的惨烈图景:年轻的黑人因为轻微犯罪(贩卖大麻、向人扔石头)被判羁押,导致他们无法获取固定工作模式,只能逃避警察、寻找同伴、继续从事轻微(或严重)犯罪活动——他们的生活只有“在逃”和“入狱”两种模式。
在探讨美国的警察制度和种族制度之外,作者也在不断地“自我田野”。爱丽丝·戈夫曼出身于精英白人家庭,本来只想写一篇大一的课程论文,因缘际会“越陷越深”,与几位黑人小伙成为“兄弟”,甚至搬到第六街区居住,在此后的几年时间中几乎一直与他们共同生活。当她的好友卓克被枪杀,她开着车,载着手拿手枪的麦克寻找杀害卓克的仇人时,她竟然感受到一种“深入骨髓的渴望”。爱丽丝不断反思着自己的肤色、角色,也不吝付出时间和情感——她个人如何进行田野调查,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
《只余剩米慢慢煮:种田山头火俳句300》
【日】种田山头火/著 高海阳/译,湖南文艺出版社·雅众文化/博集天卷,2019年12月版
推荐人:方晓燕
推荐理由:
说到日本俳句,我们相对比较熟悉的名字是松尾芭蕉、与谢芜村和小林一茶这三位江户时代的大家,而种田山头火,据译者在序言中的介绍,是近代日本自由律俳句运动兴起后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已经有人将其与“俳圣”松尾芭蕉相提并论。
隔着一重语言的转换,这位漂泊乞讨的托钵行脚僧的俳句在译者的译笔下呈现出充满清野气的动人:“墙根久未扫,欲扫见花开”;“摘斗笠,万里无云翳”;“茫然无所待,月东升”;“枳花落,故乡小学堂”……而要说最喜欢的,当属“拾得山柴将将足,放晴此青峰”与书名所出的“只余剩米慢慢煮,一阵雨”二句。
《罪恶之城的骑士:雷蒙德·钱德勒传》
【英】汤姆·威廉斯/著 陶泽慧/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3月版
推荐人:郑诗亮
推荐理由:
雷蒙德·钱德勒是我最喜欢的侦探小说家之一(或许“侦探”与“之一”都可以去掉),这本《罪恶之城的骑士:雷蒙德·钱德勒传》的译者陶泽慧老师与我在豆瓣上是长期互相关注的友邻。这两点,使我拿到这本书后就迅速开读。我原本感兴趣的内容,钱德勒早期所受古典学教育(第二章的标题就叫“我浸淫在拉丁语和希腊语里”)和他与好莱坞的关系,在书中都有详细记述,让我收获颇丰。另外一个收获是,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洛杉矶这座城市与钱德勒的作品之间的关系。还有一点必须提及:钱德勒是个大猫奴!因此之故,我在这个铲屎官专号中推荐他的传记,简直再合适也没有了。
雷蒙德·钱德勒与猫
1、IT大王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由于本站资源全部来源于网络程序/投稿,故资源量太大无法一一准确核实资源侵权的真实性;
2、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故IT大王可能会误刊发损害或影响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与我们联系处理(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与立场);
3、因时间、精力有限,我们无法一一核实每一条消息的真实性,但我们会在发布之前尽最大努力来核实这些信息;
4、无论出于何种目的要求本站删除内容,您均需要提供根据国家版权局发布的示范格式
《要求删除或断开链接侵权网络内容的通知》:https://itdw.cn/ziliao/sfgs.pdf,
国家知识产权局《要求删除或断开链接侵权网络内容的通知》填写说明: http://www.ncac.gov.cn/chinacopyright/contents/12227/342400.shtml
未按照国家知识产权局格式通知一律不予处理;请按照此通知格式填写发至本站的邮箱 wl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