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精确测量中子的电磁结构: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光子

科学家精确测量中子的电磁结构: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光子

本篇文章给各位网友带来的资讯是:科学家精确测量中子的电磁结构: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光子-核子耦合反常的问题 详情请欣赏下文

IT大王 11 月 13 日消息,据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谱仪 Ⅲ(BESⅢ)国际合作组精确测量中子的类时电磁形状因子,实验结果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光子-核子耦合反常的问题,并观测到中子电磁形状因子随质心能量变化的周期性振荡结构。

中子和质子统称为核子,是构成可见物质世界的主要成分。迄今为止,核子的内部结构仍有许多未解之谜。例如,长达二十余年的光子-核子相互作用之谜。1998 年,FENICE 实验首次测量了中子的类时电磁形状因子,实验结果表明光子-中子相互作用强于光子-质子相互作用,与夸克模型预期不符。

解决上述谜题需要精确测量核子的电磁形状因子,其是物理学家用来描述核子内部结构,特别是电密度或磁密度分布的一类基础观测量。

然而,相关实验测量比较匮乏,原因在于电中性的中子在探测器中难以探测。

BESⅢ 国际合作组采用能量扫描方法,在能量区间(质心能量 2.0-3.08GeV)剖析了正负电子对湮灭到中子-反中子对过程。研究获得了目前中子电磁形状因子最精确的测量结果,与 FENICE 实验结果相比,平均测量精度提高了约 30 倍。科研人员结合 BESⅢ 国际合作组先前获得的质子研究结果,得到了光子-质子(中子)相互作用截面之比。该结果表明光子与质子耦合更强。

此外,实验团队还观测到中子电磁形状因子分布中的一个周期性振荡结构。该振荡分析受到另一项基于 BaBar 实验结果的启发。不同之处在于质子的电磁形状因子围绕修改的偶极分布振荡,而中子的则围绕偶极分布振荡。上述结果是理解核子电磁形状因子的重要研究进展。

IT大王了解到,11 月 8 日,相关研究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自然-物理》(Nature Physics)上。

© 版权声明
好牛新坐标
版权声明:
1、IT大王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由于本站资源全部来源于网络程序/投稿,故资源量太大无法一一准确核实资源侵权的真实性;
2、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故IT大王可能会误刊发损害或影响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与我们联系处理(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与立场);
3、因时间、精力有限,我们无法一一核实每一条消息的真实性,但我们会在发布之前尽最大努力来核实这些信息;
4、无论出于何种目的要求本站删除内容,您均需要提供根据国家版权局发布的示范格式
《要求删除或断开链接侵权网络内容的通知》:https://itdw.cn/ziliao/sfgs.pdf,
国家知识产权局《要求删除或断开链接侵权网络内容的通知》填写说明: http://www.ncac.gov.cn/chinacopyright/contents/12227/342400.shtml
未按照国家知识产权局格式通知一律不予处理;请按照此通知格式填写发至本站的邮箱 wl6@163.com

相关文章